公寓大廈管理上路近30周年 內政部拋三大改革方向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即將邁入第30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0日舉辦系列首場公聽會。內政部次長董建宏指出,該條例是建立在台灣民主與社區自治的基礎上,未來將從三大面向積極推動改革,包含強化社區人力、建置維修基金制度、推動老屋延壽計畫等。
首先,針對「社區參與與人力投入」問題,董建宏表示,社區自治雖是核心理念,但仍需有制度與人力支持,將與文化部、衛福部及國發會合作,結合社會照顧與地方創生計畫,引進相關人力參與社區管理,也鼓勵物業公司以更人性化方式參與社區運作。
第二,關於「房屋維修與基金制度」,董建宏坦言,許多公寓大廈面臨老舊問題,急需建立合理的維修儲備基金,內政部正試算合理比例,希望未來能有一套制度,讓住戶在處理公共設施維修時,有可用資源,政府也能以對等基金方式支援。
第三,針對「老宅延壽」議題,董建宏提到,許多老舊建物在條例實施前就已存在,缺乏基金與法源支援,因此政府將研擬與銀行合作機制,在不可能全面補助的情況下,尋找財源與法令突破口,協助老宅進行環境整修。
在「人員專業訓練」部分,他特別提到內政部推動的「防災式訓練」,針對管理人員加強地震與極端氣候應變能力。目前已有19個認證機構提供約18小時訓練課程,費用約3,000元以下,並將透過消防署與國土署合作,進一步公開資訊、加強縣市政府與物業公司的配合。
董建宏提到,目前區權會(住戶代表會)運作面臨議事規則不明等問題,內政部將邀請民政學者與業界,共同制定開會程序與規章,提升管理透明度與效率。
董建宏說,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2022年修法通過29條-1以及49條-1後,每年編列2,000萬協助各地成立管理委員會,目前已有逾300處地方建立初步制度;去年度重大公安案件數也已降至119件,顯示成效初步浮現。
最後,董建宏強調,「住在一起,關鍵在於人與人的互動」,內政部將結合文化部、衛福部,以社會照顧機制促進住戶彼此溝通與理解,打造更和諧、安全的居住環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