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元資產爆賣壓 預示長期資金轉移已啟動

香燈腳創新高近33萬人!白沙屯媽祖進香圓滿落幕 2025年新紀錄一次看

綠色行動力論壇/永豐銀董座曹為實:金融業扮減碳後盾

永豐銀行董事長曹為實。記者侯永全/攝影
永豐銀行董事長曹為實。記者侯永全/攝影

永豐銀行董事長曹為實昨(7)日表示,台灣企業正處於淨零轉型的關鍵時刻,不論是供應鏈碳管理、或供應鏈融資,金融業都將扮演企業減碳的堅強後盾。他建議企業可加入ESCO生態系及善用綠電信託,以行動力推進淨零目標,實現轉型與升級的雙贏。

經濟日報與永豐銀行昨天共同主辦「2025綠色行動力論壇─川普2.0 台灣淨零新趨勢」,曹為實出席致詞,並以「川普2.0,淨零減碳的挑戰與機會」為題發表演講。

曹為實指出,美國在川普時代可能重新調整對氣候議題的政策步調,包括支持石化產業發展、暫緩氣候法案推進等,將對全球能源與環保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他分析,儘管美國政府政策趨緩,但蘋果、微軟等國際科技品牌仍堅持推進減碳計畫,對供應鏈的要求並未鬆綁。他提醒台灣製造業雖具備高韌性,但在當前政經轉折點上,若要抓住綠色轉型契機,必須借助金融創新作為推進器。

曹為實強調,「金融業應發揮創新影響力,協助產業穩健轉型、強化競爭力。」永豐銀行長年深耕綠色金融,從太陽能電廠融資、離岸及陸域風電融資,到綠電交易平台與信託機制設計,不僅從資金面支持企業永續,也積極倡議跨界合作,期待金融同業一同加入行列,打造完整的綠色金融生態系。

針對企業如何強化淨零轉型的韌性,曹為實建議兩項核心策略,首先是加入ESCO(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生態系統。他表示,經濟部現已將ESCO產業視為推動智慧節能與深度減碳的關鍵力量,企業不應再將節能視為成本支出,而應視為提升競爭力的機會。透過專業的節能技術與服務,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可以實現升級與創新,並將碳排量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資產,進一步創造碳權交易機會,有助於迎接全球零碳供應鏈的挑戰。

其次,善用綠電信託機制,降低企業用電風險。永豐銀行自2022年起即率先推出綠電信託服務,是業界首創機制之一,藉由信託專戶運作,協助綠電交易雙方建立透明、公正的金流管理架構。曹為實指出,綠電信託涵蓋範圍包括轉供電費、押標金、履約保證金及儲能服務等,可透過專款專用的方式,有效保障企業購電流程與資金安全,提升企業參與綠電市場的意願,降低交易風險。

他指出,綠電市場與碳權交易將成為未來企業經營關鍵環節,金融業應走在產業前端,提供從融資、信託、顧問到商品設計的一條龍服務,協助企業解決減碳轉型痛點,也能同步打造新的獲利模式,讓永續不只是責任,更是機會。

永豐銀行 減碳 綠電

延伸閱讀

中市宜寧中學光電球場啟用 盧秀燕:支援國家綠電意義重大

企業永續獎/亞泥多面向減碳 贏得肯定

淨零研討會 逾百人交流

台東觀光夜市暫遷南京路8日起營運 環保減碳券促銷

相關新聞

光復節不該放?蕭美琴、林靜儀曾連署支持 網酸:時空忍術又來了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新增5天國定假日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包括光復節與行憲紀念日納入法定假日。不過民進黨多位立委跳出來批評此案是「討好式立法」、「令人作嘔」,引發爭議。網友隨即翻出過往紀錄,發現副

5天國定假日…民進黨投反對票!網狂酸沈伯洋:你們執政8年為何不做?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未來將新增5天國定假日,包含小年夜、勞動節、教師節等。不過民進黨團竟在表決時投下反對票,引爆爭議。過去曾積極倡議放假的工運人士林佳瑋質疑:「民進黨連協商補考

預售屋價格不跌反漲 專家:短期恐陷「有行無市」局面

今年預售屋市場買氣降溫,前2月成交戶數創下5年同期新低,但房價卻不跌反漲。建商多採「不降價、加配備」策略吸引買方,但專家...

供應鏈大戰、匯率夾殺…台灣製造怎麼賺錢?資深投行家揭市場新財路

最近川普掀起供應鏈大戰,這對製造商而言是個大考驗,因為不知道未來要將生產基地設在哪裡。

產業追蹤/台廠攻智慧駕駛加足馬力 布局感知、定位等關鍵技術

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在智慧駕駛、安全輔助、車用電子與人機介面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成為眾多車廠的...

考慮回台 Gogoro規畫美股下市

電動機車龍頭Gogoro股價去年九月中旬跌破一美元,四月底向那斯達克提交轉板申請後,日前已獲得那斯達克通過,但據了解,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