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台積電(2330)「晶圓主權」赴美投資太早出?川普關稅貿易戰…台灣還有什麼牌

美國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品徵收的綜合關稅稅率,將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也同步從125%降至10%。根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法,這項協議建立在雙方針對芬太尼供應、經貿脫鉤議題上的「深入且富有成果」談判基礎上,雙方一致認為「沒有人希望真的脫鉤」,也因此決定「互相大幅降低115%的關稅水準」,並設下90天的暫緩觀察期。
在這場對等關稅戰尚未揭開高潮時,台灣是否已過早打出了「王牌」台積電赴美投資?
事實上,過去台積電陸續啟動在亞利桑那的晶圓廠計畫,不僅台美雙方高度宣傳,更成為拜登政府強調「半導體製造回流」的重要象徵。美國樂見這樣的發展,台灣也希望藉此穩固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位置。現在重新檢視這一局,不禁值得反思:台灣是否太早「輸誠」了?尤其是在川普喊出對台32%對等關稅那一刻,更顯出台灣戰略談判空間的壓縮。
若當初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時間點,設在川普宣布對中制裁關稅後再出手,那麼是否能在談判桌上換得更多?包括:避免台灣晶片進一步被納入加稅清單、爭取出口減稅優惠,甚至在某些軍事或科技合作上爭取更多對等。
畢竟,美中兩強的博弈最終仍是強權間的角力,而台灣的角色,往往難以逃脫被迫選邊站的命運。從中國對加拿大、歐洲的貿易反擊可見一斑,即使是美國盟友,也無法倖免。如今,台灣不只在晶片貿易上付出成本,還要提供龐大資源支持海外設廠,是否值得?成了政策檢討的關鍵。
在未來的談判中,縱使台積電赴美投資已成既定事實,台灣是否還能端出其他籌碼?或者,需要進一步的「讓利」,才能換取更寬鬆的貿易條件?這些問題,將考驗政府的外交與經貿談判能力。
在地緣政治加劇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下,「以大欺小」或許是全球現實,但「何時才該出手」正是談判的藝術。台積電赴美,不只是經濟選擇,更是政治風險管理的棋子。若牌出太早,反讓對受底氣十足,自己也將難以再翻轉局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