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策略性思考 善用大腦行銷

人類這種生物耳朵很硬,固執己見,生性多疑,抗拒改變。在1980年代,嬌生公司嬰兒照護產品團隊的品牌經理,焦頭爛額多年,試圖拯救衰退的業績。其他的自有品牌頂著和嬌生類似的水珠LOGO搶占市場,就連美能嬰兒魔法(Mennen Baby Magic)這個牌子也來分一杯羹。嬌生試圖還擊,推出強調大人小孩都適用的新產品,打起「關懷永不止息」的溫情牌廣告,卻徒勞無功,市占率照樣節節下滑,眾人一籌莫展。
嬌生公司顯然碰上了問題。對這間消費品與製藥巨人來說,除了泰諾止痛藥(Tylenol)之外,嬰兒洗髮精就是最耀眼的明星商品。然而,情況有些不對勁。
嬌生自創業以來,嬰兒產品的廣告公式大同小異,宛如壁紙:畫面總是模仿聖母懷抱聖嬰的傳統姿勢,由一個年輕媽媽抱著小孩。其他的圖案則全是異端邪說。
不過,當時年紀尚輕、任職於嬰兒照護行銷團隊的我注意到一件事:大街上有爸爸推著嬰兒車的時候,媽媽們的「回頭率」很高。
我研究量化趨勢,發現父親參與育兒的程度愈來愈高。我也做了態度量表測試,在一大堆的選項裡,爸爸溫柔照顧孩子的描述,最深得媽媽們的心。於是我換上1990年代女性版的商務菁英打扮,套上高跟鞋,打好領結,換好裙裝,雄赳赳氣昂昂走進上司的辦公室宣布:「我知道要怎麼做才能挽救業績了。」
上司看起來興趣缺缺,但我胸有成竹:「我們需要打出史上第一個以爸爸為主角的嬰兒產品廣告。」我露出勝利的微笑,期待上司會感到天降神兵,宛如四周放起煙火。就是它了。這是一生一次、青史留名的點子。
然而,上司澆了我一頭冷水,他只說了三個字:「你瘋了。」我還來不及反駁,上司便滔滔不絕說著:「買產品的人是媽媽,不是爸爸。沒有研究顯示,媽媽想看到爸爸在照顧嬰兒。就算我們真的做了這方面的研究,也沒有證據顯示就能幫到銷量。」上司一講完,就把我推出他的辦公室。
我不願就此罷休,一有機會就推銷這個點子。我說明我們能成為寫下歷史的公司,率先從打破傳統的視角推銷嬰兒產品。我費盡唇舌,依舊沒人買帳。我那一年的績效評估報告上,寫著這輩子都忘不了的評語:「萊斯莉過分狂熱,一直想把父親放上廣告,顯示她過分專注於執行層面的行銷,缺乏策略性思考。」
我待過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哈佛大學,後來又進了寶僑,每家公司與機構都告訴我,策略性思考是我的超級強項,我甚至把自己定位為策略思考者。如今績效評估卻出現這種評語,令我大受打擊。不過,我還是沒放棄,在團隊會議、一對一談話與飲水機旁,照樣不斷提起這個點子,死纏濫打。
公司最終讓步了。究竟是因為真心看好我的想法,或是被我煩夠了,已經無從考證,總之上面放行了。嬌生的嬰兒洗髮精廣告,首度有爸爸露面。結果呢?那支廣告創下公司史上最高的收視率,業績也開始有起色,管理階層欣喜若狂。(摘自《大腦喜歡這樣行銷》,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