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所得稅免稅額、級距、手機報稅教學1次看!注意這1費用要自行申報

5月報稅季即將到來,今天這篇文章,要獻給每年一到5月就開始焦慮的你,還有人生第一次要報稅、腦袋已經轉圈圈的你。你是不是曾經有這種想法:「我有打工、我有領ETF股利,那我要報嗎?」、「我還在唸大學,會不會被國稅局叫去喝咖啡?」
別擔心,我懂你。因為我自己第一次報稅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報稅就像寫一份「年度小結」,只是這份報告是交給政府的,內容是「我去年賺了多少?要不要繳稅?有沒有機會退一筆錢?」
所得稅是什麼?
所得稅就是你一年當中,從各種來源(如薪水、股利、租金、兼職、接案收入)所獲得的收入,加總後再扣掉政府提供的各種免稅額、扣除額,最後依照稅率計算出來的稅金。
只要你有在台灣賺錢,不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所得達到申報門檻,就必須依法繳稅。
民法成年年齡已由20歲降為18歲,除了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等因素外,年滿18歲之國民都必須自行辦理結算申報。
再來,可以先看看自己過去一年有沒有收入,如果沒有就不需要報稅,而且所得稅改制以後「單身且收入低於44.6萬」也不必繳稅。
因此,符合前面的條件就不用特別報稅,但是如果你有「退稅需求」,無論年收多少都一定要報稅呦!
報稅時間?
2025年報稅期間為:5月1日(星期五)至6月30日(星期五)
這段時間內,你可以完成所有報稅流程,不論是確認稅額試算通知書,還是選擇自行申報,都要在這段期間內完成。
原本報稅截止日是5月底,但因應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財政部已宣佈將繳稅期限展延至6月30日,讓大家有更多時間準備與申報。如果你今年有機會退稅,或是收入不高但想拿回一點稅金,一定要記得在期限內完成申報!
我有收到「稅額試算通知書」,是什麼?
如果你去年(2024年)有收入,通常會在4月28日後收到一封來自國稅局的「稅額試算通知書」。這封通知書可能會寄送到你的通訊地址、戶籍地址,或是透過電子方式寄到你設定的Email信箱。
收到後,請依照以下步驟操作:
詳細閱讀內容確認上面的資料是否正確(例如:收入金額、扣除額、退稅或補稅金額)。
判斷結果是哪一種:需要繳稅?就依指示繳納/可以退稅?務必填寫匯款帳戶/不繳也不退?表示你剛好打平,不用多做處理
選擇回復方式:你可以用以下方式完成報稅確認-線上登入確認/實體簽名回傳/到國稅局臨櫃處理
不同意內容怎麼辦?若你覺得通知書中的金額有誤(例如漏列收入、扣除額不正確),可以選擇改用「自行申報」的方式,重新填寫正確資料。
「稅額試算服務」不是每年、每個人都有,可以到國稅局的官網查詢「是否適用試算服務」。
年收入多少才需要繳稅?
很多人會問:「我去年賺30萬,要報稅嗎?」。其實,要不要報稅不是用「總收入」來決定,而是看你扣完所有免稅額、扣除額後的「所得淨額」,才來看你需不需要報或繳稅。
要不要報稅,不單純只是看你去年賺了多少錢,而是可以扣除一些免稅額、扣除額後計算出來的所得淨額,才是你要報稅的級距。
2025年最新免稅額與扣除額(適用2024年所得)
2025年的新制因應通膨,綜所稅的課稅級距全面上調,像是單身族的免稅門檻就提高到了44.6萬元(下圖綠色標示的➊➋➌三項加總後,就是單身族的最低免稅額),如果你有在外租屋,還能再提高到62.6萬元。
如果是兩個人都有收入的雙薪家庭,沒有養育小孩或父母的情況下,免稅門檻則是89.2萬元;而如果家裡育有兩名6歲以下的孩子,合併申報的免稅門檻就拉高到146.1萬元
那這些門檻怎麼來的?稀飯拆成幾個組合讓你來理解。
每個人本身都會有一個「免稅額」,一般是9.7萬元,如果是70歲以上的長輩,就可以再提高一些到14.5萬元。
接著,還會有一個「一般扣除額」,這個會根據你是單身還是有配偶來決定金額。
最常見的選擇是「標準扣除額」,像單身就能扣掉13.1萬元,有配偶的人就是兩倍,這種方式好處是申報超簡單,不用準備任何證明文件就可以直接扣。
當然,如果你有很多額外的開銷,像是保險、捐款、醫療費,可能選擇「列舉扣除額」會更划算,不過這就要提供發票或收據來佐證了。
今年還有個小改變,就是「房租支出」不再列在「列舉扣除額」裡面,而是單獨變成一項特別扣除額,最高可以扣到18萬元。
除了這些基本項目,還有一些針對特定身分或生活狀況的扣除額可以使用。
像是你有在上班,有固定薪資,就可以額外扣掉一筆薪資所得;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礙的成員、有幼兒、有教育學費、有長期照護支出,也都能一併減少應稅金額。只是這些額外扣除額,通常需要提供證明資料才能申請。
最後,你就可以把你去年(2024 年)的總收入,一項一項扣掉上述這些免稅額、扣除額和特別扣除額,就能算出「所得淨額」啦!這個數字,才是真正會被課稅的金額。
計算公式:所得淨額=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標準/列舉扣除額 – 特別扣除額 – (基本生活費)
我要繳多少稅?
計算出所得淨額後,就要看你落在哪一個稅率區間。以下是 2025 年最新稅率級距(適用 2024 年所得):
為什麼會有「累進差額」這個東西呢?其實是因為所得稅是採分段課稅,不是你整筆所得淨額都用同一個稅率來算喔!
舉個例子好了:假設肉鬆的所得淨額是60萬元,雖然他是落在12%的級距,但並不代表要整筆60萬都乘上 12%,這樣算就太兇啦!
正確的算法是,前面那59萬元是用5%的稅率來算,只有超過的那1萬元,才是用12%。
但如果直接60萬 × 12%,就會多收了前面那段本該只收5%的稅,所以政府就設計了一個「累進差額」的機制,讓你把多算的部分扣回來。
所以像肉鬆這樣的情況,就會有一個41,300元的累進差額,它是用來平衡前段稅率的差額,也就是59萬 ×(12% – 5%)= 41,300 元。
報稅其實沒那麼難
上述的內容,有沒有讓你對「所得稅」這件事更有感一點呢?
原則上,你收到的「稅額試算通知書」,上面已經會幫你套用最有利的計算方式,像是適用標準或列舉扣除額,也都會自動幫你比過一輪。所以只要內容沒有問題,大多情況下照著操作就好,不用太擔心。
手機報稅教學
瀏覽器搜尋「報稅」,點擊「綜合所得…開始報稅」申報軟體選擇「手機報稅」
點擊「我要報稅」
選擇「行動電話驗證」
輸入身分證、電信業者、手機門號及健保卡號,再輸入驗證碼,點擊「執行身份驗證」
驗證完成,就可以開始報稅了
下載「稅額試算表」(若同意試算結果,點擊開始申報)
填寫資料
繳/退稅
完成申報
用手機報稅,還有機會抽中最高5萬元現金!預計2025年9月開獎,說不定幸運兒就是你~
ETF出借的那筆錢,真的全是你的嗎?
但稀飯身為財經領域的創作者,這邊就順便補充一個投資人比較常遇到但容易忽略的報稅細節──那就是「股票出借的利息所得」!
假設你把(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出借給券商,然後賺了10,000元利息。這筆收入會被算進你的「租賃所得」,列入報稅金額裡。
券商會從這筆利息裡抽走大約20%~30%的手續費,所以你實際拿到的錢,大概只剩下8,000元左右。
但麻煩來了:國稅局只看到券商報出去的總額「10,000 元」,不會主動幫你扣掉那些被抽走的手續費。
所以你如果沒有額外提供資料佐證,報稅時就會被以「10,000 元」來課稅,這樣是不是有點冤枉?
所以如果你有出借 ETF、股票等情況,記得要準備好相關的扣繳證明,報稅時向國稅局說明:「我實際拿到的錢只有8,000元,剩下的2,000元是被券商收走的費用」。
這樣就可以把這筆被多報的金額剔除掉,避免不必要的稅負。
扣繳證明如何查詢呢?可以到你的證券APP的借券專區,找到「扣繳證明與扣繳憑單查詢」進行下載。
另外補充一點:如果你出借股票所賺的利息金額超過2萬元,券商會主動幫你預扣10%所得稅。
這筆稅金會顯示在你隔年報稅的扣繳憑單上,可以用來折抵你應繳的綜所稅額,別忘了它的存在哦!(但如果你的級距在12%以上,就要多補錢~)
5月報稅季來了,想躲也躲不掉!就算再怎麼不想掏出荷包,報稅可是我們的國民義務,大家還是得乖乖上繳,才能安心過生活。
但稀飯要提醒你,不管你收入在哪個級距,我都強烈建議一定要申報!因為有可能你還能領到退稅,不申報可是白白錯過一筆錢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