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股價回180...帳面仍虧損!專家指1盲點:好公司也會被高估價值
![鴻海股價近日上漲。示意圖/路透社 鴻海股價近日上漲。示意圖/路透社](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2/06/98/31447055.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今(11)日鴻海上漲快3%,但收盤前反而收到一則私訊問說:「鴻海真的是好公司嗎?」我想說,股價今天不是上漲嗎?而且還回到封關前的股價了…
這位大大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買進鴻海以後,至今還在虧損,我好奇地問他,當初怎麼決定買進鴻海的呢?
他說,其實他之前的錢都放在銀行定存,雖然安全,但利息不多,因為自己只知道台積電、鴻海這2檔股票,但台積電價格太高就先放棄,剛好那陣子鴻海又突破200元大關,就轉而選擇鴻海。
甚至市場都在喊目標250、300元地大肆慶祝,以為這是開始大漲的訊號,而且覺得這麼穩的公司一定不會錯,就解掉200萬的定存,把錢丟進去了。
事實上,這種狀況雖然不陌生,但看到他直接解掉200萬的定存拿來投入,真的會令人捏一把冷汗。
帶著滿滿的信心和資金進場,看到股價漲漲跌跌的波動,心裡一慌,節奏一下就亂了,或者可以說,一開始就沒有決定好買進的策略,自然容易漲一點也加碼、跌一點也加碼,變成雜亂無章的資金規劃。
但回到他所說的問題,鴻海不是一家好公司嗎?為什麼沒有如預期大漲?
很多人會以為:「買好公司 = 股票一定賺錢」,但事實上:
1、買貴了,再好的公司也沒用2、沒計畫,亂加碼,只會讓自己更亂
3、投資前沒有策略,進場後變成情緒交易
也因此就算買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時機不對、價格太高、資金規劃錯誤,一樣會被市場修理。
鴻海的基本面沒問題,而且業務比過去更強大,簡單整理一下:
一、1月營收5,387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次高,年成長3.16%;而去年的全年營收是6.859兆元,甚至是歷史新高,年成長11.37%。
二、雖然鴻海靠著AI在慢慢降低對蘋果的依賴及營運比重,但現階段依然是蘋果主要的組裝代工廠之一,業務佔鴻海營收約4~5成。未來蘋果提升如果提升AI採用率,也有可能帶來新的換機潮。
三、AI伺服器布局穩健,是NVIDIA的核心供應鏈之一,去年AI伺服器業務已佔總伺服器收入40%,今年預計會突破50%。
四、電動車產業擴展中,透過MIH電動車平台與國際車廠合作,提升產業影響力。
五、全球市場佈局強化,近期在美國德州擴充AI伺服器產線,進一步鞏固北美市場。
鴻海的問題不是沒價值,而是市場的樂觀預期,已提前反映在股價上,導致股價已經脫離相對合理的價格,當所有人都喊250、300元,股價的震盪自然就會變大!
那買貴了,現在該怎麼辦?
大大現在的困境,不只是帳面虧損,最可怕的就是那股心理壓力,他用來買股票的錢,原本是保守的定存,現在卻被股票套牢,每天心情跟著上上下下,自己又無法控制股價,只能無奈地盯著股價漲跌,煩惱要怎麼辦。
但其實被套牢也不代表沒救了,如果這筆錢短期內不影響自己的生活,那麼:
1、耐心持有,不要情緒加碼,慢慢找機會拉低成本;2、設定合理的價格區間,分批進場,而不是股價每跌1塊就急著補;
3、耐心等待基本面成長帶動股價回升,避免短線操作被市場情緒影響。
相反的,如果這筆錢已經讓自己壓力過大,那就:
1、適當減碼,確保自己不會因資金壓力影響生活品質;2、學會控制持股,不要把保守資金全部 All in 股市;
3、未來投資前,一定要有規劃,避免重蹈覆轍。
比起後悔,寶貴的是汲取經驗,買好公司,不代表一定會賺錢,真正決定勝率的,是好公司+好價格兩者相輔相成。
題外話,好像很多大大在去年都因鴻海突破200元進場買,可能是郭董200元的這句話,就像一個市場傳奇,讓人會忍不住覺得這是個象徵性的門檻,一旦突破,就是飛黃騰達的開始。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觀點與紀錄,並非建議。申購前自行評估風險,並詳閱公開說明書。※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