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再怎麼不願意「時間都會過去」!但能選擇…資產不變、或多6.5倍甚至11倍

複利×時間的驚人成果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超級巨星的話題。前面提到,相當照顧筆者的威斯康辛州夫妻,投資了超級投資巨星巴菲特的投資公司,進而迎來富裕的生活。計算下來,若從1965 年開始投資,五十年成長 1.8 萬倍;若從 1995 年開始投資,二十年來資產成長了 11 倍。
巴菲特每年寄給股東的「致股東信」,第一頁會列出至今每年的投資運用績效。然後,該頁中,就在波克夏的每年績效旁邊,同樣會列舉每年投資 S&P 500 的運用績效(包含股利)。所謂 S&P 500 就是美國版的日經平均股價指數,綜合五百間美國大企業股價的指數,即以追蹤美股大盤為主。
假設 2014 年投資 S&P 500,一年可獲利約 14%,但若投資巴菲特(波克夏),可獲利約 27%。往前追溯,若從 1965 年開始投資 S&P 500,五十年的年增率約 10%,累積約為 112 倍;若從 1995 年開始,二十年的年增率同樣也是約 10%,累積則約 6.5 倍。
那麼,到此為止列出了許多投資績效的數字,這些在具體上代表什麼意思?進一步而言,巴菲特的「致股東信」中列出這些數字的真正意圖究竟是什麼?
請讓筆者以自己的方式做一番解釋。
假設在 1995 年筆者手上有 100 美元。在此為了省去考量匯率的心力,容我以美元計算。如果將這 100 美元擺在家中當私房錢,不做任何投資,那麼到了 2014 年它仍是 100 美元。你可能感覺這張鈔票稍微變舊了,但 100 美元的鈔票仍可使用於商店。那麼,如果將同樣的 100 美元的鈔票投資在 S&P 500 上?如同前述,投資 S&P 500,到了 2014 年會成長至 6.5 倍,應當會變成 650 美元。同樣的,如果投資在巴菲特身上(購買波克夏的股票),會成長至 11 倍,所以是 1,100 美元(編按:補充說明,從1995 年到 2023 年底 S&P 500 指數的成長倍數為 10 倍,波克夏 A 股的成長倍數為 30 倍)。
在此,試著將這個差距套入剛才的大餅論述中,可能就會形成以下結果。
把錢擺在家中當私房錢的人,不認為美國經濟甚至任何國家的經濟大餅會成長,因此不做投資,以現金的形式擺放著。結果二十年後,100 美元仍是100 美元。
投資 S&P 500 的人,看見全世界中美國的經濟大餅會成長,於是投資了 S&P 500。另一方面,因為不想,或不能察覺美國的經濟大餅中,哪個產業或企業的大餅會特別成長,因此不投資個別企業。結果,100 美元變成 650 美元。
投資波克夏的人,確信巴菲特能順利察覺在美國的經濟大餅中,哪間企業的大餅會特別成長,因此他並非投資代表美國整體的 S&P 500,而是將錢交給巴菲特,讓他只選擇某些特定的美國企業做投資。結果二十年後,100 美元變成 1,100 美元。
如何呢?當然,任何投資都有風險。舉例來說,若這二十年美國的大餅都沒有成長,投資 S&P 500 的投資人也許會賠錢;另外,即使美國的大餅有所成長,若投資人選擇在那之中大餅未成長的企業,還是有可能會賠錢。
但是,如此整理一番後可以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能分辨哪間企業的大餅會成長的能力,有非常高的價值。那是二十年後錢會變 6.5 倍還是 11 倍的差別。而巴菲特正因為長期發揮這項能力,才成為超級巨星。這麼一想,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巴菲特每年在「致股東信」的第一頁要端出這些數字了。
若一語道破,就是在向讀者訴說:「如果你投資我,相較於完全不做投資,或比起投資 S&P 500,竟可以增加這麼多資產。所以,你要不要也投資我?」這是相當簡單卻非常有效果的行銷手法。
實際上,也有不少人看見了這些績效而成為股東,開始參加奧馬哈的祭典。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不死投資客:哈佛商學院最熱門的投資課》,作者:中澤知寬)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