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年底最終談判 資循署長:暫無課徵塑膠稅計畫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日辦理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邀請產官學代表探討塑膠循環利用,及《全球塑膠公約》對台影響。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日辦理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邀請產官學代表探討塑膠循環利用,及《全球塑膠公約》對台影響。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國際減塑浪潮下,多國祭出塑膠稅,以促進循環經濟轉型、提高再生料使用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今(20)日參加塑膠論壇表示,台灣已有塑膠回收清除處理費,短期內沒有課徵塑膠稅的計劃。

今日恰逢環境部預告修正「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塑膠類容器使用再生料達一定比例,或採用「純料、原色、減標籤」等綠色設計,最高可獲45%優惠費率。賴瑩瑩坦言,有塑膠業者反映再生料成本仍比優惠費率高,但目前為輔導期,重點是把再生料驗證機制建立起來;確保再生料來源也很重要,回收階段就要做好分流。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20日辦理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邀請多名產官學代表探討塑膠產業未來發展、循環技術現況及《全球塑膠公約》對台影響。

聯合國自2022年3月開始研議《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去年9月提出零草案(Zero draft),提出四大戰略目標: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訂定塑膠產品設計目標、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及管理現有塑膠污染;被視為繼《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以來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協議。

《全球塑膠公約》關注塑膠循環轉型。賴瑩瑩提到,在國內塑膠議題上,資源循環署比起作為「監理者」,會更傾向「整合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如資源循環署在上月底串連食品、塑膠、紡織、營建、電子等產業,共組「8+N聯盟」,以打造資源循環轉型網絡。賴瑩瑩表示,未來也會爭取國發基金投資,加速循環產業發展。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李宗銘表示,廢棄物回收是邁向循環經濟的關鍵,工研院近年來已開發多元的塑膠循環技術,例如用拉曼光譜和AI快速辨別織物的PET含量,作為化學解聚或物理回收的分類依據;也和產業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出單一聚酯材質的球鞋,可促成全鞋回收。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榮譽教授談駿嵩說,台灣塑膠產業年產值超過兆元,支撐許多家庭的生計,但他觀察,許多塑膠業者都不了解條約進度。台灣石化同業公會總幹事何麗君也表示,塑膠公約尚未定案,包括減量目標的基準年、規範內容等資料都尚不明朗,希望政府單位協助讓業界更了解規範。

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也指出,《全球塑膠公約》涵蓋塑膠從生產、消費、回收及廢棄物管理等完整生命週期,主管機關職責橫跨經濟部和環境部,究竟由誰主導也須讓產業界明瞭。他建議,政府除了掌握公約內容及管制趨勢,還可透過公會搜集數據,評估公約對相關產業可能造成的影響。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1950年代以來,全球塑膠總生產量超過100億公噸,僅不到一成回收再利用,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思考如何妥善回收塑膠、減少浪費相當重要,也是世界趨勢;《全球塑膠公約》今(2024)年底將在南韓釜山進行最終談判,呼籲各界關注公約進程。

廢棄物 環境部

延伸閱讀

獨/高雄鳳山惡火!屋主兩兒疊樓梯口1死1重傷 消防曝屋內怪異處

影/台南七股專美塑膠工廠中午突起火 消防護民宅

6歲女童公園盪鞦韆摔落 下秒遭鞦韆椅重擊昏迷慘死

本月起全台禁用塑膠飲料杯 環境部:紙杯淋膜仍應落實回收

相關新聞

財富自由再等等…大樂透連8槓 下期頭獎上看2.9億

大樂透第113089期今晚開獎。中獎號碼為08、49、30、35、04、18,特別號11;派彩結果,本期頭獎槓龜,連8槓...

「全球塑膠公約」年底最終談判 資循署長:暫無課徵塑膠稅計畫

國際減塑浪潮下,多國祭出塑膠稅,以促進循環經濟轉型、提高再生料使用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今(20)日參加塑膠論壇表...

明恐長延時、強降雨 北市:不排除達20年前911豪雨等級

北市晚間發布警訊,依照中央氣象署最新氣象預報顯示,本周假日可能形成之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目前所模擬出的極端降雨,不排除可...

南方雲系北移!對流雲系發展旺盛 晚間再增2縣市防大雨

南方雲系北移及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中央氣象署表示,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嘉義市及台南市已有豪雨發生,今...

職災勞工職能復健專責醫院 台東、屏東各添1家

勞動部今天表示,18日起新增屏東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2間職災勞工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提供資源較為不足的屏東縣及台...

泰國博物館日活動 台灣史前館受邀分享典藏經驗

泰國文化部舉辦泰國博物館日系列活動,邀請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參與論壇。史前館人員在論壇中,分享史前館典藏及展示台灣原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