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隊友下令「過年除夕拜到初九」供品堆成山!人妻怨煩躁
![示意圖,與新聞人物無關。台灣人習慣於春節期間祭拜祈求好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與新聞人物無關。台灣人習慣於春節期間祭拜祈求好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1/29/realtime/31409867.jpe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農曆春節期間,許多家庭依照傳統習俗,從除夕到正月初九皆需準備大量供品進行祭拜。然而,這項傳統也帶來不少困擾,部分民眾開始反思是否有調整的必要。
近日,一名人妻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上分享了自己的過年經歷,她表示,由於「豬隊友」老公的要求,家中從除夕至初九需連續祭拜,導致準備了許多水果、年糕、發糕與牲禮等供品。由於家中人口結構改變,許多食物無法即時消耗,尤其是糖果、水果和糕點,往往到了年後還吃不完,甚至需要冷凍存放,讓她感到困擾,直呼「東西堆到令人煩躁」。
該網友也提到,傳統觀念中,過年祭拜講求「豐盛」與「吉祥」,導致供品種類與數量不斷增加,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已經改變,是否仍需遵循過往習俗,值得社會討論。她也坦言,看到部分人選擇簡化祭拜流程,讓她開始羨慕是否能夠減少供品準備,讓過年變得更輕鬆。
其他人建議「他的三餐,就是這些食材,吃完之前不給他吃新的」、「辛苦了,叫你先生負責把所有東西吃完」。有共鳴的網友留言「去年我婆婆也是買了一堆三牲,除夕拜好的雞,因為我們、小孩都不愛吃,我放冷凍庫留著送給單親家庭的同事」、「我老公他姐夫還說拜拜不拜全雞就是對祖先不孝!我就問,吃不完永遠的沉睡在冰箱的雞肉,祖先就開心嗎?」
還有人說「我們有拜拜,但是煮的只有當天要吃的份量,也沒有多餘的水果,藉由神明的意思,來浪費食物糟蹋食物,很不可取,他們是拜習慣還是浪費糟蹋食物習慣了?」、「真的心誠則靈,凡事不要過度浪費」、「拜拜不吃的東西,可以捐出來給清寒家庭給他們過年溫飽,清冰箱又省電,又做公德」。
台灣的春節祭拜習俗源遠流長,家庭會在除夕夜進行「辭歲」儀式,準備三牲四果、發糕、糖果、年糕等供品,向祖先與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初一到初五,部分家庭也會持續祭拜財神、土地公或特定神明,而正月初九則是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許多信仰道教的家庭會準備更豐盛的祭品。
不過,隨著現代生活方式改變,部分家庭選擇簡化祭祀儀式,例如以鮮花代替牲禮、減少供品種類,甚至有些人僅以心意象徵性祭拜。習俗的變遷是一種社會文化適應的過程,如何在保留傳統與實際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仍值得大眾思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