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萬步沒比較健康!醫揭關鍵在「步行強度」 1方式最有效益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傳統觀念認為「日行萬步」有益健康,但最新研究顛覆了這個說法。研究人員分析近9萬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數據,發現每日總步數量和有症狀膝關節骨關節炎發病率無直接相關性,也就是說人不會因為步行的數量越多而變得越健康,關鍵在「步行強度」。
黃軒指出,全球有超過5億人飽受骨關節炎困擾,其中膝關節病變佔了65%。雖然醫學指出適量運動有助於維繫心肺健康,但不當的步行方式,卻可能加速膝蓋軟骨的磨損。
黃軒說明,研究人員分析近9萬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數據,發現每日總步數量和有症狀膝關節骨關節炎(SKOA)發病率無直接相關性。這項研究顛覆了大眾的傳統認知,證實「單純累積步行的數量」並非健康關鍵。用白話文來說,不是日行1萬步,或步行的數量越多,就可以越健康。
黃軒接著解釋,上述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一個人的步行總量與SKOA發病率無顯著關聯,反而關鍵是在「步行強度」。黃軒分析,人們日常的走路步法可分成「一般的走路」和「運動的步伐」兩種。
其中,「一般的走路」指的是步數的頻率<60步/分鐘的步行活動,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走路,會導致步數越多,SKOA發生率越高,原因是低強度加上長時間走路,反而易導致膝蓋關節反覆受損。
再來,「運動的步伐」指的是步數的頻率≥60步/分鐘的步行活動,例如快走或慢跑,維持這個步行強度,可以顯著降低罹患膝蓋關節炎的風險。黃軒表示,研究把受試參與者分成三組,每天步行4000-5999步的組別,患膝蓋關節炎風險下降16%;每天步行6000-7999步的組別,患膝蓋關節炎風險下降19%;至於每天步行≥8000步的組別,患膝蓋關節炎風險下降26%。因此得出結論,最有效益的運動步伐閾值是日行8000步,可達最大保護效果。
最後,黃軒總結表示,這項刊登於《風濕病年鑑》的研究,顛覆了傳統只要「日行萬步」就可養生的觀念,強調「有效的運動步行」需具備四項條件,即明確運動意識(慢跑或快走)、每分鐘60步以上節奏、單次持續10分鐘以上,以及配合間歇性速度變化。他呼籲,「不是走得多、走得久,你就會健康,而是要走得對」,如此才能有效保護身體健康,也能保護膝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