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就醫人數 3年增2倍

我國於四年前將「網路成癮症」列入疾病治療項目,健保署統計就醫人數,一一○年二九四人,一一三年增至八八一人,患者以十三至十五歲男性居多,愈來愈多青少年因網路成癮影響生活,而接受治療。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指出,近九百人被診斷為「網路成癮症」,但實際罹病人數遠高於此。全球估計網癮盛行率約百分之三,台灣約七十萬人符合診斷條件。若以中國大陸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盛行率百分之十推估,台灣約八萬名青少年需接受治療,換算後實際就醫者僅約百分之○點一三,絕大多數患者未接受診斷與治療。
「大部分案例係在成癮且嚴重影響生活,才送至醫院。」臧汝芬說,日前收治一名十四歲國中男生,因憂鬱、暴力行為而被強制就醫,問診時發現,個案課業壓力沉重,成績不如預期,而產生挫折,進而沉迷線上遊戲尋求成就感,於是翹課、說謊,躲到網友家打電動。在一年內情況惡化,家長限制上網,他就揚言自殺,在斷網後,居然對母親拳打腳踢,送醫才確診為成癮。
至於就醫人數,男多於女,臧汝芬表示,臨床觀察網路成癮症男女比率應該相似,只是男性病態行為更為明顯些,較容易出現自殘、暴力行為。女性則偏好情緒依附與互動性高的內容,如IG或聊天平台,將按讚數與點閱量視為自我認同。
在治療上,網路成癮分為「線上遊戲型」與「非線上遊戲型」,一一三年就醫的八八一人中,線上遊戲型占七八九人,其中男性六○二人、女性一八七人;非線上遊戲型則為九十九人,男性五十六人、女性四十三人,臧汝芬說,這與臨床觀察趨勢相符。
網路成癮診斷目前是透過九大症狀評估,包括經常想著與網路有關的事、無法控制上網衝動、需花愈來愈時間上網才能滿足、幾天不上網就感到不安或憤怒、上網時間總超過預期、難以控制或減少使用網路、花費大量時間上網、為了上網不擇手段、明知已對身心造成影響仍無法停止;若有符合其中五項,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臧汝芬強調,若成癮行為超過一年,且影響日常功能,更難矯正,家長應關注孩子網路使用狀況,及早介入管理,避免孩子陷入網癮困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