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15到20萬本…外交部:預算遭刪 估10月後護照安全存量吃緊

高雄日式飯糰店被砸 律師願以3.3萬出租30坪店面「搬來台北吧」

台股收19,106點下跌288點 台積電收835元下跌15元

海鳥「塑膠腦」和失智有關? 專家建議人類4方式預防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體內塑膠累積是否會導致失智?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與失智症等人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一致,不過目前尚無法連結至人類的相關風險,但過往已有研究證實塑膠微粒會堆積在人體,建議避免塑膠容器接觸高溫、茶包勿高溫或重複沖泡、減少洗衣纖維釋出,並保持室內通風。

今年3月,一篇比較攝入塑膠量高低的2組海鳥雛鳥,檢測其血漿及不同臟器的蛋白質表現,發現高攝入量組的蛋白質表現量顯著降低,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指出,這個研究團隊先測定海鳥胃裡的塑膠含量,並區分為高暴露與低暴露組,發現攝食量較高的雛鳥,血液中有較顯著的蛋白變化,推論胃部、肝臟、腎臟等器官可能受損,而腦內「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表現量較低,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

徐瑋萱說,BDNF和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相關,不過鳥類並沒有相關診斷,雖然發現這塑膠微粒可能導致腦部受損,但可能沒辦法直接推論,人類也會有這樣子的現象,但的確可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方向。

不過已有研究從不同的檢體,如人類的糞便、血液、胎盤、腦部等,都有分析到有塑膠微粒的殘留。徐瑋萱表示,這只知道塑膠勢必會進人體內不,而且可能會堆積,愈小愈容易進入人體並堆積,但很難有相關研究的原因,在於塑膠有很多不同材質和大小、形狀、長度等。

針對不同材質的塑膠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徐瑋萱指出,不同容器具,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都有機會釋出塑膠微粒。例如高溫沖泡的茶包,就不建議長時間浸泡,或多次來回沖泡;衣服的纖維也容易脫落,建議使用洗衣袋等,減少纖維的釋出;避免頻繁使用塑膠盛裝高溫食物;保持室內通風等。

另外,過去多認為海中有很多塑膠微粒,並堆積在水產品中,徐瑋萱表示近期也有另一篇研究指出,蔬菜或葉菜類同樣會吸收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分佈在葉子或維管束等不同部位,「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是,我們可能透過食物(吸收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 失智症 高溫

延伸閱讀

地毯長期不清會怎樣?專家揭糟糕後果和正確清潔方法:別用抹布擦

塑膠攝取恐致海鳥寶寶失智 專家:難下定論但有風險

葉童驚爆被狂粉拖下車!大嬸力大無窮 2壯漢被當塑膠

影/手搖飲喝到黑色小碎片!業者說賠6杯 高雄衛生局要開罰了

相關新聞

阿茲海默症2新藥要價逾150萬 用藥資格須過4關卡

國外兩大阿茲海默症新藥已陸續取得食藥署藥證,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正參考國外資料擬定用藥指引。本報取得初步使用建議,共四大關...

零關稅生效 「紐乳」價格仍未降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今年起全面生效,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零關稅來台,然而市售約一公升的紐西蘭鮮乳每瓶仍要價一二○元,業務通路價格...

台大公衛專家:3月超額死亡降 但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

國內因急診壅塞,病人延後治療及新年假期等原因,2月超額死亡達29%,創新冠疫情後新高。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

輪班間隔短 客運違規率升至近4成

汽車客運業疲勞駕駛釀禍時有所聞,據勞動部最新公布二○二四年專案勞檢,發現汽車客運業處分率從二○二三年的百分之卅一點四,升...

飲料店愛用「紐乳」 一天省千元

外國進口的長效液態乳標示爭議延燒多時,行政院食安辦日前拍板,未來只有取得鮮乳標章、CAS或產銷履歷等標章的國產乳才可標示...

週末晚睡晚起很傷身?日本研究:「社會性時差」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許多人週末常會放縱自己晚睡晚起,但要小心,這種「生活節奏的錯位」,可能暗藏著健康危機。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指出,即便僅有一次的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lag),也足以引發早晨血壓異常上升與動脈硬化,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