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調查:5成兒少不知社群隱私設定 近4成家長未跟孩子談網路安全

兒少使用網路、社群媒體已是日常,但對數位足跡曝光的輕忽,導致被盜用身份、被搜擾,甚至性私密影像外流等事件層出不窮,根據警政署統計,2023年1到5月網路犯罪的兒少被害人數,較上一年同期增加33.2%。家扶基金會今發布「兒少數位足跡調查」報告指出,超過8成兒少會在社群媒體上活動,卻有5成不知社群媒體隱私設定位置,也有近4成兒少說,家長從未跟自己討論過網路安全話題。
據教育部調查,兒少在國小以前即接觸網路者超過兩成,而這情況在四至六年級國小生比例更超過3成。而據警政署統計,網路犯罪發生數近五年成長330%;最新數據在2023年1到5月,網路犯罪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數較上一年同期增加33.2%。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主任蔡雯璟指出,調查顯示有高達83.63%的兒少會在社群媒體上活動;而在社群媒體上會PO文、轉發者,分享內容以照片或影片為主,占62.91%。
值得注意的是,49.1%的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公開個人資訊,認為可公開資訊的兒少裡面,65.68%認為可公開生日,其次為自己的照片56.54%,45.25%認為可公開姓名。蔡雯璟說,照片、姓名都是可直接辨識的個資,一旦過度曝光,孩子動向被掌握,將招致人身安全的風險。
她進一步指,14.26%的兒少認為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刪除後不保留」、49.68%「不清楚」刪除後會被保留多久。更有48.35%的兒少從未聽過數位足跡,或50.16%不知道社群媒體、網路平台隱私設定位置,也有43.52%的家長未過問兒少社群使用狀況,38.49%兒少表示家長沒有聊過有關網路安全話題。
家扶基金會台北青角督導鮑智傳分享,曾有兒少小美和陌生網友互動,網友探問就讀學校、居住地、平時活動地點等,小美不設防地告知且漸進相約見面,後續卻被騷擾。國中女孩小丹則是在IG限時動態上分享日常,卻被同學惡意截圖,並添加嘲諷侮辱文字後轉發並標註,小丹收到陌生騷擾私訊感到不安與惶恐。
諮商心理師王雅涵建議,與其直接禁止孩子用社群媒體,不如與孩子討論使用規則。她指出,要讓孩子理解到他擁有的是使用權,而非擁有權,畢竟網路資費、手機都是家長提供,孩子就有責任遵守規範,跟孩子約定好使用時間。也要讓孩子明白手機只是工具,不是玩具。再者,要跟孩子提醒保護數位足跡的重要性,將社群帳號設定為非公開帳號,重視隱私跟安全,同時只加認識的人為社群好友,家長也要定期跟孩子一起檢視追蹤、被追蹤者名單。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過往家長、學校、社區都忽略了保護數位足跡的眉角,呼籲大家一起關注,分享前三思、隱私要設定、交友定留意,親子多交流。家扶除推動「數位安全能力促進計畫」,強化兒少網路素養、自我保護能力等,今年的「四二八兒保日」,全台家扶也將串連超過35場活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