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兒少 玩社群不懂數位足跡

兒少使用網路已是日常,但對數位足跡曝光的輕忽,導致被盜用身分、肉搜、騷擾、詐騙,甚至性私密影像外流等層出不窮。家扶基金會昨發布「兒少數位足跡調查」報告,超過八成兒少在社群媒體上活動,卻有五成不知社群媒體隱私設定位置,呼籲家長應提醒孩子重視數位足跡。
教育部調查,兒少在國小前即接觸網路者超過兩成,在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比率更超過三成。據警政署統計,網路犯罪近五年成長逾三倍;最新統計,二○二三年一到五月,網路犯罪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數較上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卅三點二。
家扶基金會在去年十二月廿六日至今年一月卅一日,針對九至十八歲兒少問卷調查,回收有效份數八六三○份,信心水準百分之九十五、誤差值為正負一點○六個百分點。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主任蔡雯璟指出,高達百分之八十三點六三的兒少在社群媒體上活動,國高中生更超過九成五;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轉發者,分享內容以照片或影片為主,占百分之六十二點九一。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四十九點一的兒少,認為可在社群媒體公開個人資訊,其中又有百分之六十五點六八,認為可公開生日,其次為自己的照片者,有百分之五十六點五四;百分之四十五點二五認為可公開姓名。
蔡雯璟說,照片、姓名都是可直接辨識的個資,一旦過度曝光,動向被掌握,將招致人身安全的風險。數位足跡本來就難避免,且資料已分享出去,遭截圖、備份、傳散後更難除盡,卻有近一成五兒少認為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刪除後不保留」,百分之四十九點六八「不清楚」刪除後會被保留多久。
此外,更有百分之四十八點三五的兒少從未聽過數位足跡,百分之五十點一六不知道社群媒體、網路平台隱私設定位置,也有百分之四十三點五二的家長未過問兒少社群使用狀況,百分之卅八點四九表示家長沒有聊過有關網路安全話題。
家扶基金會台北青角督導鮑智傳分享,曾有兒少「小美(化名)」和陌生網友互動,網友探問就讀學校、居住地、平時活動地點等,小美不設防地告知且漸進相約見面,後續卻被騷擾。國中女孩「小丹(化名)」則是在IG限時動態上分享日常,卻被同學惡意截圖,並添加嘲諷侮辱文字後轉發並標註,她收到陌生騷擾私訊感到不安與惶恐。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數位足跡引發的身分遭盜用、敏感資料曝光、肉搜、聲譽受損或遭目標式廣告轟炸等事件層出不窮,過往家長、學校、社區都忽略保護數位足跡,呼籲大家關注,分享前三思、隱私要設定、交友定留意,親子多交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