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講堂/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 浪漫心臟內科醫師 動刀救命也懂病患需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接下院長一職至今滿2年。其實年輕時的他,曾因為內心的浪漫情懷想當一位歷史學家,即使已考進醫學系,也曾多次動搖,直到聽見曾獲醫療奉獻獎的陳永興醫師說:「如果你對人、生命有熱情,一定要珍惜當醫師的機會。」這句話打中了他,也奠定他從醫的這條路。
「從小就認為我會當醫師。」施俊明說,家中有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其實原本還有位大哥,在他還懵懵懂懂時,大哥因肝癌過世,那時他六歲,大姊因為哥哥離世,小小年紀就立志行醫,這個決定不只影響他,也影響其他兩位兄弟姊妹,姊姊成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哥哥是心臟外科醫師、妹妹則是小兒科醫師,而他則是心臟內科醫師。
決定從醫的路上,他曾經猶豫,施俊明說,在求學的路上,一直很喜歡歷史,高中升大學時,曾考慮要念歷史或法律系,但看著哥哥姊姊都已是醫學生,教科書不用自己花錢買,能持續沿用的好處,且最重要的是性向測驗完全傾向自然科學,所以最後仍選填醫學系,當念到大三時,課業壓力龐大,內心想成為歷史學者的情懷又冒了出來,直到聽到陳永興醫師的演講,才讓他堅定成為醫師。
喜愛動手 投入心臟內科
醫療領域中有各類不同的次專科,實習期間,許多學長都認為他適合走外科,因為他動作靈巧,縫合速度也快。但他則游移於精神科與心臟內科,由於自己愛動手,最後找到最適合他的「心臟內科」,既可以動腦又能動手,他笑稱:「真的很喜歡做心導管,有時候一陣子沒做,還會主動跑去幫忙其他醫師做幾台導管。」
從醫多年,心臟內科的患者隨著高齡化愈來愈多,讓他一直在醫療領域努力下去的動力,除了醫學新知以外,就是治癒患者的成就感。曾有位90多歲的阿嬤,因心肌缺氧、心臟衰竭反覆住院,一度要走進安寧療程,她的兒子向他表達還想試看看,施俊明立即協助阿嬤完成非常困難的心導管,術後阿嬤身體恢復迅速,三天後出院。一周後在門診,阿嬤拄著拐杖堅持找到他,喊著:「我要讓醫師看到我現在很好,還能自己走路呀。」
最常走路 放鬆沉澱思考
施俊明說,心臟科醫師常面對心臟缺氧的患者,甚至是心肌梗塞的病人,所以必須是一位「好醫師」,且當一位「助人的醫師」。他認為,醫師搶救生命也應了解病人的需求,患者需要的可能不僅是活著,甚至是還能牽著孫子散步,所以動刀能救命、能減少患者疼痛,但若不能讓他達到陪孫子的目的,則仍有所缺憾。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他任內升格為準醫學中心,面對高齡化社會,施俊明說,「不是高齡科的事才叫高齡,所有醫師都要有高齡照護的意識。」近年他不斷推廣「病人回饋」PROMs(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醫療應站在患者的需求出發,才能在優質的醫療之下,獲得最適合自身的醫療後生活品質。
面對自身的生活品質,他笑稱「工作忙到有點難達到平衡」,不過從小熱愛運動,打下不錯的體力基礎,如今則趁著工作空隙,多爬樓梯,偶爾在假日與兒子傳接球。平時最常「走路」,目的不是運動而是幫助自己靜心放鬆,給自己留白的時間,好好沉澱與思考。
施俊明
●年齡:61歲
●專長:狹心症、心肌梗塞、高血脂、冠狀動脈疾病導管介入治療、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置入手術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行愛住宿長照機構院長、北醫醫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董事、台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經歷:北醫附醫副院長、北醫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
給病人的一句話:
健康需要經營,生病需要醫療。你用心經營、我細心醫療。醫病一起,健康長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