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房間忘記要幹嘛、想不起同事名字 是失智前兆還是正常健忘?

摘要
健忘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與是否能恢復。若出現以下五種徵兆:常忘重要事、理財困難、語言混亂、熟路迷路、短時間內重複說一樣的話,就該就醫。
你曾走進房間,卻忘了要做什麼?會突然叫不出同事的名字?這些小失誤多數時候是正常的初老現象,但也可能是失智的潛在徵兆。
隨著年齡增長,認知速度會變慢,許多人也會變得健忘。像是「暫時找不到」手機或車鑰匙,或做熟悉事情時「動作變慢」,都屬於正常老化的表現。
此外,一些記憶失誤也可能源自其他因素,例如新手爸媽整夜未眠,起床後忘了車停哪;化療、止痛藥副作用,以及長期壓力也都會影響短期記憶。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老齡化未來研究所教授安斯蒂(Kaarin Anstey)指出,健忘與失智症的最大差異在於影響程度與恢復能力。
例如,一時想不起某部電影名稱屬正常,但若完全無法記住剛聽到的重要資訊,就值得警覺。
此外,人們對「情感重要」的事件應該有明確記憶。若有朋友兩天前過世,而你已被告知卻完全沒印象,就令人擔憂。另一項關鍵指標是「病識感」,健忘者通常知道自己忘了什麼,也能藉由提示找回記憶;失智症患者則可能完全沒察覺。
以下5個常見情境,可協助判斷你到底是正常健忘,或應接受認知功能評估。
5種情境,判斷是單純健忘或需要就醫
1.重複性記憶失誤
偶爾忘記鑰匙放哪不必擔心,但若常常發生或有嚴重失誤,像是整晚忘了關瓦斯爐或水龍頭,就該注意了。
2.財務管理困難
若常忘記繳費,或無法理財管理出支時也要小心!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教授喬恩(Winston Chiong)解釋:「財務管理很複雜,需要多個腦區一起運作,所以最容易出現問題。」
3.語言表達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說話開始斷斷續續、找不到適當詞彙或表達不清時,這可能就是失智症早期警訊。偶爾叫錯子女名字很正常,像是看著大姐叫成二姐,但如果你經常認不出孫子是誰,那就需要關注了。
4.熟路迷路
在陌生地方迷路很正常,但如果你忘了怎麼走到每週去好幾次的菜市場、捷運站,那就必須有所警覺。
5.短時間內重複同樣的話
在同一次談話或短時間內,重複一樣的問句與故事。
及早預防與干預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想預防失智症其實要從中年就開始著手。研究發現,大腦在40多歲時就已經開始變化,特別是負責記憶的海馬迴區域。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莫菲特(Terrie Moffitt)更指出:「中年時期是調整生活習慣、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這將為老年生活帶來巨大好處。」
研究顯示,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當中,大約只有10%會發展成失智症。透過飲食調整和規律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惡化的風險,越早發現介入,效果越好。
若你對自己或家人的記憶狀況感到擔憂,特別是當身邊人也察覺改變時,務必及早就醫。雪梨老年醫學醫師格雷厄姆(Desmond Graham)提醒:「即使你認為只是正常老化,我仍強烈建議接受專科評估。」
早期診斷與治療非常關鍵。許多認知問題若能及早處理,有機會減緩、甚至避免失智症的發展。若你或者家人、朋友出現符合上述高風險行為,請別猶豫尋求專業協助,這對你愛的人未來的生活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資料來源:衛報、紐約時報、WSJ、The Dallas Morning News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走進房間卻忘記要幹嘛、想不起同事名字...是正常健忘還是失智前兆?》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