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子女從母姓者少 學者:夫妻姓氏平等待落實

學者指出,約定從母姓僅有3.44%,顯示夫妻姓氏的實質平等觀念有待倡議和落實。示意圖/ingimage
學者指出,約定從母姓僅有3.44%,顯示夫妻姓氏的實質平等觀念有待倡議和落實。示意圖/ingimage

「從母姓俱樂部」今天表示,從母姓,是女性自主權的展現,希望孩子們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模樣。學者彭渰雯指出,約定從母姓僅有3.44%,顯示夫妻姓氏的實質平等觀念有待倡議和落實。

一群從母姓實踐者和倡議者組成臉書(Facebook)「從母姓俱樂部」成員,今天於板橋火車站旁「性平不小室」舉行「子女姓氏修法18年慶祝分享會」,不少夫妻帶著孩子一同參加。

她們指出,民法第1059條於2007年5月三讀通過並施行,子女姓氏規定從原本的「原則從父姓」改為「父母約定之」,是台灣性別平等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當年第一批約定從母姓的孩子,今年邁入成年,是值得祝賀的一刻。

從母姓俱樂部發起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渰雯接受聯訪表示,性平觀念已進步,但夫妻約定子女從母姓的比率,至今年3月仍僅有3.44%,顯示姓氏的實質平等觀念還相當緩慢,有待倡議和落實,這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父權(夫權)家庭意識形態。

彭渰雯從母姓的兒子即將成年,她說,自己是倡議者,故當年修法通過,自己的第一個小孩就從母姓,過程中,丈夫支持的態度非常關鍵,需要站在一起,反思與打破「父姓常規」。

她說,家庭內的民主與平等很重要,法律雖賦予父姓、母姓相同的機會與權利,但多數女性可能不敢奢望,擔心提議小孩跟自己姓,會成為破壞家庭和諧的麻煩製造者。若給予孩子的媽媽,選擇孩子姓氏的協商機會,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共同發起人諶淑婷帶著先生、孩子出席。她分享,女兒從母姓,卻被外人質疑是為了抽豬母稅(給女方傳香火),還是家裡沒生兒子、或是單親家庭。其實從母姓,是女性自主權的展現,也希望孩子生活在多元美好、相互包容的愛中,接納各自不同的模樣。

京京(化名)接受聯訪說,姓氏只是家庭成員的符號,今年選擇更改從母姓,剛開始,媽媽很緊張告訴她,「怕會對不起你爸爸」。後來,先生為了支持她,冠了妻姓,並讓將來子女沒有困擾。此舉,讓京京的媽媽擔心到不敢面對京京的公婆。

「當今年決定從母姓時,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京京說,先生決定與她同姓時,更讓她錯愕與感動。並讓她看見,平常看似女強人的母親,面對更改姓氏時的驚恐。

從母姓俱樂部表示,從母姓家庭常被問到的問題,包括「有考慮過公婆的顏面、心情、感受嗎」、小孩手足間不同姓氏不是很奇怪嗎、小孩姓什麼有那麼重要嗎。

主持人朱勻安15年前改從母姓,未婚夫今天一起出席。他們約定未來第1個孩子從母姓,第2個從父姓,並承諾在孩子教育中融入姓氏平權討論,並尊重孩子成年後的姓氏選擇。

子女 小孩

延伸閱讀

配偶離世可切割公婆!她讚日已婚婦女保障完善 嘆台灣女權欠配套

明明買了新房…公婆下班就窩老家 媳焦慮:每天陪笑兼清垃圾

高雄高爾夫球場遭市府收回「堅持繼續營業」 雙方僵持

媳婦拒「5同住規定」爭過戶房產 婆婆霸氣1舉動:捐光也不給

相關新聞

修法18年進展慢…平均僅2.1%新生兒 雙親講好「跟媽媽姓」

2007年5月民法第1059條修法上路,將子女原則從父姓改為「父母約定之」。母親節前夕的今天,「從母姓俱樂部」舉辦「子女...

下雨濕氣重讓呼吸道、皮膚症狀多 中醫:3類食物是地雷

最近天氣時雨時晴,隨後到來的梅雨季節又會是陰雨綿綿的天氣。中醫師指出,雨天濕氣重,會出現呼吸道和皮膚症狀,如果飲食喜歡吃...

罹癌該吃鱸魚湯、生酮飲食餓死癌細胞? 營養專家解答

許多民眾罹癌後,循坊間流傳方式試圖補充營養,也有人「想把癌細胞餓死」,最終卻因營養不良過世。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

母親節濕涼 13日全台放晴高溫飆30度以上

明天是母親節,中央氣象署說,各地有陣雨或雷雨,且因東北季風增強,氣溫下降,明晚至12日清晨中部以北、宜蘭、花蓮低溫18至...

高齡肌肉流失肌力下降易患肌少症 女性小腿應大於33公分

肌少症是高齡族群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隨著年齡老化,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不只影響行動力,讓提菜籃、拿水桶、拎行李等日常...

環境部長空汙占比說 蘇俊賓發文:選擇性揭露會誤導

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提到火力發電對空氣品質影響不大,台灣境內的空汙來源,電力業占比僅2.3%;對此,有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