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18年進展慢…平均僅2.1%新生兒 雙親講好「跟媽媽姓」

2007年5月民法第1059條修法上路,將子女原則從父姓改為「父母約定之」。母親節前夕的今天,「從母姓俱樂部」舉辦「子女姓氏修法18年慶祝分享會」,從母姓俱樂部發起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滄雯說,今年1到3月整體從母姓比率5.94%,其中由父母彼此約定為3.44%,18年來累計平均2.10%,雖自修法以降逐年增長,但進展仍相當緩慢。
彭滄雯指出,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07年修法後的5月至12月間就有1539位新生兒約定從母姓,占整體1.27%,雖比率逐年微幅增加,但進展仍緩慢,直到2023年才首度突破3%。今年1到3月底最新統計,父母約定新生兒從母姓微升至3.44%,若再加計「一方決定」、「抽籤決定」等狀況,整體從母姓的新生兒達5.94%。
彭滄雯分析,約定從母姓進展慢,每年才增加零點幾%,反映了父權傳統、父姓常規仍根深蒂固,雖然法律賦予約定從母姓的權利,多數人仍不願爭取、實踐這二分之一的機會,從母姓停留在形式平等,尚未達到實質平等。她希望能透過成立臉書社團、出版專書宣傳觀念,從父姓、從母姓都是很好的選擇,在多元民主的台灣社會,家內平等一樣重要。
彭滄雯說,子女姓氏從父姓是「父權紅利」的展現,社會觀念已在轉變,大家應以平等角度思考,她強調爸爸的態度非常關鍵,也特別向爸爸爸們喊話,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就是給媽媽平等協商子女姓氏的機會。
40多歲的哈利、佳旻就是最佳範例。不過,儘管兩人婚前協議小孩從母姓,仍遭遇家族阻力,當父母以後代無法入宗祠、違背祖先等傳統說詞,甚至以高齡的奶奶會難過來情勒他,原生家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讓哈利一度陷入掙扎。佳旻也笑說,聽過很多慘烈案例,夫妻明明講好,因遭家族反對翻盤,她曾偷偷擔心哈利「倒戈」,所幸兩個人都挺住了,並找出折衷方案,先讓大寶從父姓,二寶從母姓。
30歲的京京說,她是在與先生討論婚嫁、子女姓氏議題過程中,獲先生熱情支持,因此從自身做起改從母姓。沒想到先生認為姓氏是家庭的符號,與其從父母姓,不如與伴侶同姓,更能彰顯出家與愛的意義,因此進一步提出冠妻姓。京京也提到,當她的媽媽得知此事,反應都相當緊張,甚至不敢見她的公婆。
從母姓俱樂部共同發起人諶淑婷分享,有一年過年她的爸爸到廟裡幫大家祭解,卻遭廟方人員質疑孫女從母姓是為了「抽豬母稅」(給女方傳香火)或是單親家庭?她強調,子女從母姓是女性自主權的展現,她希望孩子們能生活在從父姓、母姓都不奇怪的社會,這是一種多元的美好,相互包容不同選擇、接納各自不同模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