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大天閃兵25萬元交保 公開鞠躬致歉:知法犯法非常不當「太太都不知情」

與美國關係生變?哥倫比亞正式簽約 加入大陸「一帶一路」

藝人閃兵愈演愈烈 新北民政局長曝:複檢醫院都是北榮

行人違規取締數暴增51% 交通部「為減少事故」:取締不分駕駛、行人

交通部公布取締件數,今年1至3月汽車不停讓開罰3萬件、行人違規取締2.6萬件,其中抓行人違規大增51%。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交通部公布取締件數,今年1至3月汽車不停讓開罰3萬件、行人違規取締2.6萬件,其中抓行人違規大增51%。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降低行人死傷,交通部修法重罰汽車駕駛不讓行人肇事罰則,但行人違規闖紅燈情況也引發駕駛團體不滿,要求提高罰鍰至1.8萬元。交通部公布取締件數,今年1至3月汽車不停讓開罰3萬件、行人違規取締2.6萬件,其中抓行人違規大增51%。交通部表示,違規取締不分駕駛或行人,都是為減少事故。

交通部修法加重汽車駕駛不讓行人罰則,其中駕駛人未停讓行人致輕傷及重傷,分別調高罰鍰為1.8萬元及3.6萬元,最快6月底上路,但目前行人違規闖紅燈罰款卻僅500元,引發駕駛人團體不滿,要求行人闖紅燈罰款應提高至1.8萬元,並預告將在5月19日包圍交通部繞行抗議。

交通部在臉書粉專公布行人、汽機車不讓行人取締統計,2023年車輛路口不停讓行人取締數為14萬439件,2024年則取締11萬179件,違規取締件數減少21.5%;行人違規取締2023年則有7萬839件,2024年取締8萬5239件,增加了20.3%。

此外,今年1月至3月車輛路口不停讓行人取締3萬232件,比去年同期的2萬6299件多取締14.9%;行人違規取締今年1月至3月為2萬6497件,比去年同期的1萬7534件,違規取締大幅增加51%。

交通部表示,談論交通安全,關鍵不在於「站哪一邊」,而是「如何有效避險」,交通規則設計初衷就是讓每名用路人提升安全,所以取締違規不分駕駛或行人 ,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

交通部進一步指出,行人與車輛本就是「不對等」的存在,一旦碰撞,受傷最重的往往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必須持續強化對弱勢用路人的保護,為讓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請駕駛一定要停讓行人 ,用行動守護彼此安全。

針對行人違規是否修法加重罰款,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表示,過往交通部持續對行人違規一直都有相關宣導,目前也將先朝向加強宣導方向為優先。

交通部公布取締件數,今年1至3月汽車不停讓開罰3萬件、行人違規取締2.6萬件,其中抓行人違規大增51%。圖/交通部提供
交通部公布取締件數,今年1至3月汽車不停讓開罰3萬件、行人違規取締2.6萬件,其中抓行人違規大增51%。圖/交通部提供

交通部 路口不停讓行人 闖紅燈

延伸閱讀

深坑輕軌S3站設中正橋旁住宅多 地方憂用地取得難

高鐵延伸宜蘭 宜蘭縣府拋與台鐵共構

高鐵延伸宜蘭縣府拋「高台鐵共構」 交通部坦言有3問題

隔熱紙規範上路!交通部6月底公布指引 明年起新車驗車不合格恐吊牌

相關新聞

5月就烤番薯!南高屏明高溫36度 周末降雨熱區曝光

氣象署表示,未來一週天氣大致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雷陣雨,其中17、18日水氣較盛,午後降雨範圍較廣,中部以北、宜花地區...

去日本玩「新增一物」不能帶上飛機 官方公告:手提、託運都一樣

日本一直是不少台灣人最愛的旅遊勝地,日本政府為了加強飛安,已規定行動電源、電池和打火機等物品禁止託運,僅能攜帶上機。最近,日本進一步更新了登機危險物品清單,並將無線充電式電捲棒納入管制範圍,若這些電捲棒的鋰電池無法拆卸,「將無法託運,也不允許隨身攜帶」。

個管師是癌友最親密的戰友 「有問必答」解題疑難雜症

確診罹癌的那一刻,不少人腦海一片空白,表現在外的或焦慮、或流淚、或木然,甚至不接受。林口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乳癌個管師洪雪芝...

新北加碼補助解凍卵3萬 醫師:減緩少子化效果有限

新北市衛生局今公布好孕補助,包括醫療性凍卵補助提高至7萬、新增解凍卵補助3萬及凍精補助8000元。亞東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

林葉亭憶失智父自責沒顧好 沈政男:3步驟守住最後防線

藝人林葉亭的父親於今年農曆年節前因失智走失,最後不幸離世,她日前上高點「震震有詞」分享心路歷程。她說,在小年夜終於找到父...

下班下課注意!2縣市大雨特報 恐下到晚上

中央氣象署下午17時10分針對花蓮縣、台東縣、蘭嶼綠島發布大雨特報,恐一路下到晚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