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驚傳罹攝護腺癌 醫曝面對沉默殺手需改變生活5件事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前總統拜登昨(18日)證實罹患惡性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病情為第四期。美國專家指出,癌細胞一旦轉移至骨頭即無法根治,不過透過抑制睪固酮的療法延長壽命,患者存活5到10年以上並非罕見。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出指出,拜登被診斷出罹患侵略性攝護腺癌,震驚全球,「攝護腺癌不僅僅是年長男性的問題」,它可能悄悄地影響著每一位男性。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60歲以後急遽攀升。
每天在門診聽過太多攝護腺癌患者的疑問,「我沒症狀、沒家族史、為什麼我會中?」其實,攝護腺癌太過沉默,我們常說:「男人不怕痛。」但攝護腺癌不是痛,是不痛時就已經悄悄發生了。要做的,不是等到晚期才後悔。攝護腺癌危險因子與生活應對,從基因到環境,我們該怎麼辦?
張家銘說,研究顯示,年齡、生活習慣、環境汙染、荷爾蒙變化、基因排列等,都是潛在風險來源。首先,年齡,是我們無法逆轉的自然進程。數據指出,攝護腺癌的診斷中位年齡為67歲,而黑人男性的發病率高於白人兩倍以上。
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向來被視為青春的象徵,但研究顯示,過高的自由睪固酮水平,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干擾物更是值得警惕,特別是來自塑膠瓶、農藥、化妝品與防火材料等物質,將影響體雄性與雌性荷爾蒙平衡,尤其是攝護腺,不只對睪固酮敏感,也會受到雌激素調控。因此,環境激素干擾的影響對攝護腺癌來說,是雙重威脅。
此外,家族史與遺傳基因,如 BRCA1/2 或 TP53 突變,也會顯著增加風險。特別是在 Li-Fraumeni 症候群的家族中,攝護腺癌已被列為高度關聯的腫瘤之一。現在遺傳檢測技術,已能分析出多基因風險分數,幫助我們更早識別潛在高風險族群。
張家銘指出,如果基因無法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就是手中最強的改變權。第一、研究指出,富含植物性植化素的飲食與癌症風險呈現明顯負相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芥藍、豆類與大蒜。第二,維生素A、D、E、C與B群也在免疫調節、抗氧化與細胞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攝護腺健康具有潛在保護作用。
第三,Omega-6脂肪酸的適量攝取也被發現與較低的攝護腺癌風險有關,但前提是整體飲食平衡,並避免過度攝取加工油脂。
由於肥胖、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不只與糖尿病與心臟病有關,也與攝護腺癌形成密切相關。過重的男性與內臟脂肪過多者,經常被發現在攝護腺肥大或手術後意外發現癌細胞。張家銘建議,第四招,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打太極。這不只是為了體態,更是為了調節荷爾蒙、減少胰島素阻抗,並提升免疫細胞功能。
第五、從今天開始,減少使用塑膠微波容器、避免塑膠瓶重複使用、不使用含雙酚A的產品、選擇天然清潔用品與環保洗劑,降低體內暴露於環境荷爾蒙干擾物的機會。民眾不可能完全隔絕汙染,但可以選擇少碰一點、少用一點、晚一點累積。
最後,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卻有高達9成以上在早期可以治癒。只要每年一次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加上數位肛門指診(DRE)或攝護腺超音波,就能早一步發現異常。有家族史或超過50歲的朋友更應主動詢問醫師,是否該進一步做篩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