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走訪64國!她點名「這5國不想再去」…台灣人最愛的日本上榜了

Allie Hubers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她30歲前去過64個國家,但並不是每個地方她都滿意。她在「商業內幕」分享5個不打算再去的國家。其中,包含不少台灣人喜歡的日本,因人潮擁擠及飯店昂貴等問題,短期內她不會再訪。
Allie從小就在各處旅行,小時候的家庭遊輪旅行讓她在大學時,對環遊世界產生強烈的熱情。她透過留學經驗,在100天內搭乘郵輪造訪10個國家,這更進一步激發了她對旅行的熱愛。
她沒有設定在30歲以前要造訪多少國家的目標,只是盡可能依照工作排程及預算安排旅行,和家族、姊妹與丈夫的旅行中,她已在30歲前走訪了六大洲共64個國家。她認為有些地方的確如傳聞中那般精彩,但有些國家也讓她感到失望,於是她分享5個沒有計畫再去的地方。
南非
很多人稱讚南非是他們去過最棒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曾長時間在Allie的願望清單中。她終於在去年如願造訪南非,與朋友一同搭乘郵輪沿著南非海岸展開野生動物探險之旅,南非壯麗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文化令她相當震撼。
在野生動物觀察之旅中尋找「非洲五霸」的刺激感受,無與倫比。她也喜歡探索南非迷人的沿海景點,從迷人的莫塞爾灣到位於格克伯哈附近及令人驚嘆的阿多大象公園,都讓人印象深刻。
但當她們抵達開普敦時,當地導遊不斷提醒要小心,留意盜竊、搶劫和街頭犯罪,並強調該市的高犯罪率,在兩位女性獨自旅行的情況下,她們整趟旅程都處於壓力中。有時她很難真正享受美景,因為心中總有安全的顧慮,她們甚至避免晚上出門。當然,無論去哪裡旅行都應該保持警覺,但她不急著再訪南非,尤其已經完成了「參加野生動物園探險」這個願望清單上的夢想。
希臘
Allie去過希臘四次,包含雅典、聖托里尼、羅德島、克里特島與科孚島。每次造訪時人潮都越來越擁擠,尤其是在聖托里尼這樣的熱門景點。例如,為了欣賞伊亞著名的日落,她得在村子狹窄的小巷子裡與數百名遊客爭奪位置。
而且夏季與秋季時天氣悶熱難耐,讓探索旅程變得十分不舒適。雖然希臘的海灘與古老遺跡確實美不勝收,但她不會再去。如果打算前往希臘,她建議選擇淡季造訪,可能會遇到較涼的天氣與較少的遊客,或推薦去鄰近的克羅埃西亞,那裡同樣風景秀麗,而且每年觀光客人數通常少了數百萬人。
西班牙
對許多人來說,西班牙是陽光普照、美景如畫的夢幻國度,但Allie不急著再去。身為一位郵輪愛好者,她曾造訪西班牙的許多地區,包括巴塞隆納、比哥、馬拉加、卡的茲和瓦倫西亞。雖然她非常欣賞西班牙北部像是阿科魯尼亞和比哥這些較安靜、觀光客較少的城市,但未來更想探索新的目的地,例如馬爾他或亞速群島。
她也發現自己很難適應當地生活方式,像是午休文化導致許多商家下午大多休息,晚餐也都很晚才開飯。身為美國人的她,很難規劃行程與適應不熟悉的營業時間和用餐習慣。此外,近期西班牙針對過度觀光的抗議活動,也讓她對再次造訪感到猶豫。
摩洛哥
Allie在留學期間首次造訪非洲,而摩洛哥就是她那時最期待的一站。這個國家以色彩繽紛的城市、熱鬧的市集、馬賽克建築和撒哈拉沙漠的沙丘聞名。她在旅行時渴望真實的體驗,尤其是要深入一個全新文化時,因此,她嘗試融入馬拉喀什傑馬艾夫納廣場市集的討價還價文化,穿梭於宛如迷宮的小巷,並品嚐大膽又陌生的當地料理。
不幸的是,旅途中被一些過於執著的攤販推銷手法,以及部分當地人不受歡迎的舉動所影響,讓她感到心力交瘁。例如,有位攤販突然抓住她的手並強行幫畫了指甲,然後才索取費用,還有2名男子試圖搶包包,這些經歷更讓她整趟旅程蒙上陰影。
現在回想起來,她希望自己當初能有更實際的期待,並做好更充足的準備,能更安全、更有自信地穿梭在熱鬧的市集之中。
儘管她在摩洛哥的部分經歷讓人措手不及,這裡也成為她與現在的丈夫共同創造難忘回憶的背景,例如他們曾在夕陽下一起騎駱駝。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像摩洛哥一樣獨特,即便她不打算再訪,它依然是個很酷的體驗。
日本
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亞洲最受歡迎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她去過兩次,造訪了東京、京都、大阪與神戶。日本的確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國家,對於女性旅客來說這點特別重要。但在像東京這樣的大城市中,餐飲與住宿價格讓她驚訝,有時他們很難覺得這趟旅程物有所值。
她與丈夫身高都比較高,住在預算有限的飯店房間內感到非常侷促,讓人聯想到大學宿舍。那晚上的住宿費是150美元(約新台幣4,800元),但用同樣的價格,她們在亞洲最愛的地方之一「泰國的普吉島」,可以住進高檔的Le Méridien飯店。
他們也難以在預算範圍內找到合適的餐廳用餐,最後大多吃速食或簡餐。城市的人潮也比預期的更讓人壓力山大。雖然選擇住在熱門地區是自己的決定,且如果提前更充分規劃可能會改善體驗,但她並不急著再訪日本。如果她有機會再次前往亞洲,寧願選擇泰國,那裡的住宿與餐飲費用更親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