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豐原五口命案有新事證!曾15萬交保「李團長」今晚聲押

台積電還能老神在在嗎?傳英特爾18A良率超越三星2奈米

暑假出國「這3樣」行李最常卡關 這款商品去日本絕對不能帶

吃米飯會變胖? 營養師:適量全穀雜糧可降29%罹患糖尿病風險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營養師提醒,吃對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本報資料照片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營養師提醒,吃對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本報資料照片

吃飯好還是吃麵好?許多人一聽到澱粉,直呼是「飲食控制的大敵」,幾乎完全戒斷、希望快速瘦身。董氏基金會指出,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需要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更是主要熱量來源;如果完全不吃,短期內可能體重明顯下降,但長期下來會影響身體正常功能運作,包括代謝紊亂。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針對2018年「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項研究,說明低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該研究追蹤超過1.5萬名成人長達25年,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攝取過多或過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而最理想的攝取比率為總熱量的50%~55%。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吃對」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攝取過多精製澱粉會影響血糖控制,選擇適量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糙米、全燕麥、全小麥等全穀類,有助於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

許惠玉以2025年「美國醫學會網路公開雜誌」(JAMA Netw Open)的文獻為例,報告分析超過4萬7000名女性33年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全穀雜糧、水果、蔬菜等高品質碳水化合物,最多攝取總熱量55%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31%健康老化的機率,並且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

但是,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含糖飲料、甜點、白麵包等精製碳水,則會會下降13%健康老化的機率。另外,2020年「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研究指出,每周吃2碗以上全穀物與每個月吃少於1碗的人相比,能降低29%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現代人外食機會高,容易攝取過多澱粉,許惠玉強調,如果沒有糙米或其他全穀類可選擇,建議搭配蔬菜、豆製品、蛋或肉類等一起食用,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並增加飽足感。預防慢性病不是刻意少吃澱粉,而是學會聰明吃碳水化合物並建立均衡飲食習慣,才是長久之計。

許惠玉提醒,市面上標榜「米線」、「米粉」的產品,名稱雖然有「米」,但實際原料可能混入許多樹薯粉、玉米粉等精製澱粉來源,選購時應仔細查看成分標示。而五穀粉雖然有益健康,但市售五穀粉通常經過研磨,使澱粉結構被破壞,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反而可能讓血糖上升更快,不宜過量。

風險 死亡率

延伸閱讀

常見「1蔬菜」鈣含量大勝牛奶 營養師推:補鈣還可控制熱量

小心越吃越黑!營養師曝「10個含光敏感成分」食物:白天別吃

睡太少、太多都不行! 研究顯示:每天睡7至8小時 罹糖尿病風險最低

單吃白吐司竟比塗奶油吐司更容易發胖?糖尿病專科醫解析原理

相關新聞

雷雨持續炸南部!熱帶性低氣壓這3天最靠近台灣 花東慎防大雨

明、後2天中南部不定時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周五至周末熱帶性低氣壓最靠近台灣,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受到熱帶性低氣...

環境部發布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 9月起試申報填寫

環境部於今天發布服務業、運輸業、醫院及大專校院等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以協助今年公告擴大盤查對象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

國手教阿公阿嬤打排球 平均80歲長者賣力學習

來自全台28家老人福利機構的長者團隊,今年10月將參加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永信福利基金會今天邀請排球國手楊孟樺,親自...

中醫三伏貼「冬病夏治」 醫曝治療結果:感冒天數減少60%

1名8歲男童長期飽受鼻過敏及氣喘困擾,每天早上起床總是流鼻水、打噴嚏達半小時,夜晚也因鼻塞影響睡眠。所幸他經過中醫三伏貼...

影/賓士才交車還沒付尾款就火燒車 消保官:不用付了 還能退訂

國道3號236K處名間交流道出口匝道外側今發生火燒車,駕駛及時逃生未釀傷亡。但經了解,事故車為1輛逾15年的二手賓士車,...

暑假出國「這3樣」行李最常卡關 這款商品去日本絕對不能帶

暑假出國潮來襲,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總有粗心的旅客在安檢時被迫拋棄不合航空規定的用品。根據486團購觀察,最常被詢問能否帶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