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黃疸住院「傳出朝胰臟癌思考」 醫爆胰臟癌為何難以早發現

57歲藝人沈玉琳29日驚傳住進三總加護病房,因他暴瘦、皮膚泛黃等,一度傳出罹患猛爆性肝炎,後續再傳出恐是罹患「癌王」胰臟癌,由血液腫瘤科介入治療。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若不幸出現黃疸症狀後,被診斷為胰臟癌,通常已是第三期以上,五年存活率不到15%。
關於沈玉琳的實際狀況,家人等皆未直接證實,妻子芽芽早上首度PO文發聲,「近日玉琳哥因身體出現不適,經醫師評估後,目前正配合檢查並進行休養中,目前狀況穩定,請大家不用太過擔心。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玉琳哥的關心與支持,這些溫暖的留言與祝福,我們都有收到、也深深感激」
朱光恩表示,胰臟在外形上,時常被醫界稱為是一條毛毛蟲,胰臟具有頭部、頸部、體部、尾部四部位,呈現長條形,位在人體的後腹腔,剛好是在胃的正後方。而胰臟癌與肝癌都可能出現黃疸症狀,因胰臟的頭部與膽管相連,胰臟的功能是分泌膽汁,膽汁則從胰管輸送到膽管再至胃部,協助胃部消化食物,如果胰臟的頭部或是頸部出現腫瘤,就會阻撓膽汁流至腸道中。
朱光恩說,人體糞便顏色與膽汁有關,當膽汁無法進入到腸道,糞便顏色就會呈現如同白紙一般的白色,白色大便是胰臟癌症狀之一,通常與黃疸同時發生,一旦出現白色大便、黃疸,同時暴瘦、食欲不振,就要注意是否胰臟癌。
胰臟癌之所以成為「癌王」,關鍵在於「難檢測」,朱光恩表示,胰臟癌若透過抽血檢測腫瘤指標CA199,CA199是腫瘤指標中,最不準的一項檢測,他曾有一位患者CA199數值破千,但進一步用腹部超音波、CT等檢測胰臟,胰臟狀況良好,後續推測是基因導致體內過度分泌醣化蛋白質,導致數值飆高。
即使以腹部超音波觀察胰臟,也常常因為被胃擋住,或胃裡頭太多空氣,無法精準看清楚胰臟的狀態,較為準確只能使用電腦斷層檢查,但電腦斷層價格高,很多民眾可能無法常規檢查,待症狀出現後,才發現胰臟已出現腫瘤。
朱光恩說,胰臟癌典型的症狀為突然暴瘦、合併憂鬱症、食欲不振,部分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或頸部者,才會出現明顯黃疸症狀,晚期胰臟癌目前的治療方式有限,晚期胰臟癌對電療、化療的效果都不佳,後續腫瘤壓迫,還會產生嚴重的疼痛感,如果是第三期以後發現的胰臟癌,五年存活率僅有15%,胰臟癌唯有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
他提醒,預防胰臟癌,應避免肥胖、降低高油高鹽飲食、不抽菸、不喝酒、不嚼食檳榔,容易出現胰臟癌的族群,如糖尿病患者、具胰臟癌家族史民眾,如果出現體重不明原因減輕,或是肚臍周圍的腹部不明原因疼痛,應儘速就醫檢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