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直滑手機!烏龜頸年輕化 醫:小心脖子後面長出「富貴包」

每年暑假過後,神經外科門診都會湧現一批為數不小年輕族群,因頸部疼痛前來就醫。問診發現,不外乎暑假期間在家吹冷氣,長時間姿勢不良玩手遊、看漫畫所致,不少患者外觀明顯呈現駝背坐姿、頭前傾,像極「烏龜頸」姿勢,體態完全走樣,還有人脖子後面形成腫包,稱為「富貴包」或「頸部駝峰((Dowager’s hump)」。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表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顯示,近年來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年齡不分老少,這與電子產品普及與重度使用密切相關,不只發病率上升,甚至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如今暑假已過一半了,年輕族群應多提高警覺。
鐘子超說,統計發現,現代人工作離不開電腦、上下班通勤眼睛緊盯手機螢幕、回家後繼續滑手機、看平板電腦,成為低頭族,且低頭時間長,是頸椎退化主因,現在人人一機在手,低頭不為日常,更內化成為生活習慣。
但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鐘子超說,頸椎椎間盤病變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病,除了導致劇烈疼痛外,甚至連日常活動都可能受限,雖然大多數頸部疼痛會自動緩解,但全球卻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面臨持續三個月以上的頸部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鐘子超指出,頸部疼痛大部分是頸部肌肉扭傷所致,也有一部分是頸椎結構退化。急性頸部疼痛通常由肌肉扭傷或肌腱損傷造成,可能源自於外力衝擊或不當姿勢,如落枕等。輕微拉傷應在數天內可自癒,通過冷熱敷、藥物及物理治療可以緩解。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則為慢性頸部疼痛,若出現以下四種情況,需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
一、頸部合併肩膀或手臂疼痛:可能因頸椎間盤突出或神經孔狹窄引起,症狀可能突然或逐漸惡化。通常採取保守療法,如藥物和物理治療,若無改善可考慮手術。
二、姿勢不良造成疼痛:常由頸椎退化引起,會隨時間惡化,但大部分病患可用保守療法處理。
三、晨起或夜間疼痛:可能與頸椎關節退化有關,加上睡眠時姿勢不良或早起受寒,可能造成疼痛,60歲以上的長者較常發生,適合採用保守治療。
四、合併肢體不適:如疼痛延伸至上臂並伴隨活動不便,需檢查頸椎脊髓神經是否受壓。這類疼痛通常進展緩慢,保守療法有效,但在必要時可考慮手術。
鐘子超說,對於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熱敷、止痛藥和物理治療,若經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甚至疼痛明顯加劇,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分為前方和後方開刀。
前方開刀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手術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優點是傷口較小,恢復快。後方開刀則適用於後方病灶,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頸椎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能達到更大減壓效果,但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採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因而造成職業傷害,需特別留意頸部健康保養。
首先,要避免不良姿勢,若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或後仰超過5度,或過度扭轉的姿勢。頸部承受來自頭部重量的受力約5公斤,在力學作用下,頭部前傾彎曲角度每增加15度,頸椎所承受的壓力會增加5至7公斤,低頭角度達到60度時,頸椎所承受的壓力將高達5倍之多,等於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坐在肩膀上,久而久之將導致「烏龜頸」,不僅難看又影響頸椎健康。
另,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導致頸、肩部肌肉容易疲勞。臨床上有時會觀察到病患脖子後面形成一個腫包,這被稱為「富貴包」或「頸部駝峰」,成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頸胸椎交界處由於頭部的重量壓迫,讓上背部脊椎骨過度彎曲,導致周遭軟組織肌肉和筋膜發炎、沾黏,最後腫脹增厚成大腫包。
其次,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
鐘子超呼籲,雖然慢性頸部疼痛多數會逐漸緩解,但若頸部疼痛出現神經學症狀,如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持續疼痛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等,請盡快就醫諮詢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疼痛原因並正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避免不可逆的傷害。
▪️整理包/颱風假放不放?楊柳撲台來勢洶洶 13日停班課區域一覽
▪️楊柳颱風走到哪裡了?看颱風最新動態、即時路徑 5平台吸眾人緊盯報現況
▪️南部風雨即將增強 颱風論壇:山脈再也屏障不了 午後是真正的颱風天
▪️侵台颱楊柳太凶猛 登陸點附近及北側測到15級陣風
▪️楊柳颱風下午1時登陸台東太麻里 傍晚出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