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數值高≠肥胖?醫揭「真正健康指標」:這類人反而要小心

許多人習慣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自己是否過重,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提醒,BMI雖方便,卻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不能作為唯一健康評估標準。他指出,腰圍、體脂率與體能表現,才更能反映真實的健康狀況。
魏士航在臉書表示,BMI是用體重除以身高平方計算,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定義,18.5~24屬健康體重,24~27為過重,27~30為輕度肥胖。然而,他曾遇過肌肉量充足的國軍弟兄,雖然BMI超過標準,實際上體能一流、身體狀況良好;反之,有些人BMI正常,但體脂率高、肌肉量低,健康風險反而更大。
魏士航指出,除了BMI,還有三項指標更能反映健康狀況:
1. 腰圍與腰臀比: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否則代表內臟脂肪偏高,增加代謝疾病風險。2. 體脂率:透過生物電阻分析儀(InBody)等儀器測量,男性建議維持15%~25%,女性20%~30%。過高表示脂肪過多,過低則可能營養不良。
3. 體能表現:包括心肺耐力(跑步、快走)、肌力(伏地挺身、握力)與柔軟度,都能反映身體功能。
魏士航分享,他在海軍艦艇擔任醫官時,常見士官兵因長期接受重量訓練,BMI達27左右,但動作敏捷、體能出色;若僅看數字,這些人會被誤判為過重。
魏士航指出,近年國防部將現役官兵BMI合格標準從男性30、女性26,下調至男性26、女性24,意在鼓勵更健康的體態。不過他強調,制定體重或BMI目標時,必須考慮個人條件,不能忽略肌肉量與體能表現。
魏士航建議,控制體重的重點在於減少過多脂肪、維持或增加肌肉,而非單純追求BMI數字。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再加上合適的體脂率與腰圍目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
魏士航最後提醒正為BMI指數而苦惱的民眾,身體是否健康,不能只看體重或BMI,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肌肉、良好的心肺功能,以及適當的生活習慣。
▪️整理包/颱風假放不放?楊柳撲台來勢洶洶 13日停班課區域一覽
▪️楊柳颱風走到哪裡了?看颱風最新動態、即時路徑 5平台吸眾人緊盯報現況
▪️南部風雨即將增強 颱風論壇:山脈再也屏障不了 午後是真正的颱風天
▪️侵台颱楊柳太凶猛 登陸點附近及北側測到15級陣風
▪️楊柳颱風下午1時登陸台東太麻里 傍晚出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