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文學相對論】陳夏民×鄭聿/誰偷走我們的時間?(上)

▋中年已經成為眼前的風景
鄭聿:你經歷過世界瞬間變色的情況嗎?就是那種明明大晴天開開心心到泳池,才剛潛入水中幾個起伏而已,沒過多久浮出水面,天空已經轉陰甚至雷雨。你發現這個世界長得不太一樣了。不確定是突然老了幾歲,還是被偷走什麼或被置換到另一個宇宙──我這次出書,就有類似的感受。一抬頭,大家都在問我中年生活過得如何,什麼意思?我不還是新銳詩人嗎?這些年我都在幹嘛呢?是不是虛度了大半歲月?中年不可避免地已經成為我眼前的風景了,那麼,下次會不會一轉身又風雲變色?如果一直潛在水中會如何?然而,此刻我擁有的起落變化,算不算奢侈的經歷?請你推薦一位沒有浮出水面、精采人生停在中年之前的創作者或藝術家。
陳夏民:看到你提的這個問題,正好是方大同死訊發布的隔日,我就推薦方大同吧。他才活了四十一歲。我很難相信,一個比我小個幾歲,才華卻多了那麼多那麼多的人,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創作了。我很喜歡他的歌,買過他好幾張專輯,以前在KTV也都會唱,可是隨著專注的事情不同,他的音樂慢慢遠離,不再是我生活的BGM。雖然好久不曾聽他的歌,但此時此刻,腦海隨即浮現好幾首歌的MV場景,或是在KTV裡,朋友唱起〈紅豆〉與〈愛愛愛〉的時光。也不是多麼特別的時刻,不過,想想還是覺得滿珍貴的──這些回憶都多虧他的音樂才能促成。想到有人那麼專心唱歌,寫歌,活得好像一個苦行僧,就覺得肅然起敬。你呢?你有推薦的,在中年之前死去的創作者嗎?
鄭聿:我曾經想寫一首詩,叫作〈超過了顧城死去的年紀〉。顧城在三十七歲過世,應該還不算大眾定義下的中年吧。現在的我又老了好幾歲,而那首詩始終沒完成。不過我想提的作家是黃國峻。他跟方大同有點相似,應該都是克己的人。當年黃國峻跟袁哲生相差一年先後離開,對當時剛創作不久的我來說,非常震撼,卻也非常懵懂,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不是還在寫作嗎?怎麼就突然決定不寫了。讓我真正感受到重量的,是讀到黃春明寫的詩〈國峻不回來吃飯〉,以及袁哲生的〈偏遠的哭聲〉。不敢說我已經明白這一切的起因,但至少想試著理解:把有限的生命放在寫作裡,很像是把濃烈的顏料摻入水,才能突破限制,往其他時間跟空間流動。寫作就是一種稀釋吧。散落在四處的作品是分靈體,是屬於作者,卻不能等同作者。寫得越多,靈魂的碎片越多。
▋在作品當中獲得庇護
陳夏民: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其實都活得破破爛爛,能夠身心完整也不落漆的人,其實很少。正因為表面、內裡布滿各式瘡疤,凹凹凸凸的,不是完美的人,我們自然仰望星空。那些有才華的人,不管他們的創作生涯是長是短,是一片歌手還是一個作品接著一個作品的量產型大手,儘管不一定是多數人的偶像或是神明,但因為機緣碰觸到他們作品的人,可能就此撫平了身上的某處凹陷。人生的路途那麼漫長,很難說,會有某一個人的某一個作品庇佑我們走過沿途中每一考驗或地獄,不過,生而為人,生而為有感知也敏感的讀者,是能夠在不同作品當中獲得庇護的。昨天是顧城的詩、黃國峻的小說,今天是方大同的歌,明天是NMIXX或是Musiq的歌,無論他們活得長或是短,我們都在不同作品之中,獲得某些帶著光芒的碎片,填補了靈魂中的破洞,繼而走過低潮。
鄭聿:這大概也是我想要繼續寫作的一個原因。希望我的作品也能為他人帶來一些撫慰跟回應,而不單純為了自己。說實在的,寫作的過程並不全是那麼明亮的事,很常要處理自己的黑洞跟他人的情緒,但就像愛特伍說的:「阻礙,蒙昧,空洞,迷途,暗影,漆黑,常常還加上一番掙扎或一條路徑、一段旅程──看不見前面的路,但感覺到前進的行動本身終究會讓你看得清……寫作或許有關黑暗,有關一種想要進入黑暗的慾望甚至強迫感,並且,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些什麼回到亮處。」愛特伍引了瑪格麗特・羅倫斯的說法:「那感覺就像雅各在夜裡與天使扭打──在這舉動之中,傷害、命名和祝福全都同時發生。」寫作就是這樣充滿了衝突跟可能性,十分繁複而璀璨。
陳夏民:我能理解那種感受,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為世界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你年輕時曾寫下「四十歲了,開一瓶酒/從不曾喝完過/擱在理想的常溫/慢慢蒸散至今才明白為了你/變成另一個人也沒關係」(〈四十歲了〉,收錄於《玩具鞘》),我很好奇,過了四十歲之後,現在的你會不會覺得為了某一個目的,變成另一個人也沒關係?還是對於扮演自己,有了全新的想法?
鄭聿:當時寫這首詩,自然是帶著對未來的願景,覺得四十歲的我應當符合某種期待──可能來自社會的普遍價值,或是成年後的自己,就算有些犧牲跟妥協也不會怎樣。但現在超過四十歲了,才真心感嘆這一切不容易:不容易為他人變成另一個人,不容易改變自己的性格。你的問題以另一個層面來看,大概就是人要為什麼而活吧。而我始終覺得,人最應該保全且珍重的是自己。當然,那是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
陳夏民:但我相反。如果是為了某個目的,我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你和其他在東華大學創英所就認識我的同學,應該會覺得當時的我非常封閉、很少與人互動,其實這是我本來的性格。我是極端的I人,大寫的I。不過,開了出版社之後,我經過許多務實的思考,發現我必須調整自己,於是也慢慢走到陽光之下,慢慢變成了開朗熱血的人,很多人都會認為我是大寫E,不過我很清楚,骨子裡的我還是大寫加粗體的I。但只要能夠守護我的理想,讓我可以把書和作者推到更遠的地方,我絲毫不介意,我可以變成眾人希望我變成的那個樣子。過程當中當然也不好過,需要很多適應,但如今我領悟了一個道理:外表多陽光,內在就多麼黑暗──人在某種程度上,依舊是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的。
鄭聿:我是不覺得你跟我走在背道而馳的兩個方向啦。反而更接近是同個方向,卻用不同層次跟方法來處理自己的問題。或許可以借用別的東西來更深化討論:如果用一本書或影視作品來代表現在的心境,你會挑什麼作品呢?
▋努力工作之後的一杯啤酒
陳夏民:我應該是《孤獨的美食家》、《居酒屋新幹線》、《晚酌的流派》吧,這三部日劇的主角都是認真的上班族,在專業上絕不會妥協,甚至因此惹人厭惡,也因為把專注力都花在工作上,所以很在意飽食一餐的儀式感所能帶來的生活提升。工作、生活之間的界線維持得很好。說實話,我雖然一路認真工作,但從創業初期到疫情前,我遭遇太多次職災,常常有快要踉蹌跌個狗吃屎的驚恐。每次有人提到我對出版工作的熱愛,我都覺得彆扭,我的確熱愛這份工作,但過往不懂得拿捏分寸、無法防守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也害我吃盡苦頭。現在的我不困惑了。每天我都期待工作,甚至還會開始安排全新的目標,想要挑戰自己。工作之餘,我也會花更多時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運動,確定我沒有糟蹋了難得的時光,這讓我每次看到幾乎是日劇定番的下班喝酒橋段,都能有感而發。也終於能夠體會,在努力工作之後的一杯啤酒或是一頓飯,只要是滋味很讚的,真的都值得大大慶祝。
鄭聿:感覺日劇《我要準時下班》、《獨活女子的守則》,或黑木華主演的《我的姊姊》應該也是你的菜。我的話,跟《孤獨的美食家》也有關,它的漫畫原著之一是谷口治郎,而我想挑的正是他的另一部《走路的人》。記得是我去台南旅行的時候,在一家計時咖啡廳,隨意在書架上翻到這部漫畫,讀完的當下被深深感動。這故事以作者的經歷為藍本,每天出門散步,很多時候是漫無目的,走路也繞路,透過觀看沿途的風景、與人巧遇,體會慢活無為的意義。有幾篇甚至沒有任何對白。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是主角某天閃神下錯了車,也就隨遇而安,離開大馬路,走進小巷子,稍微迷失方向也不在意。他在河邊遇到一位釣魚的老伯,他問老伯這裡可以釣到什麼,老伯回答:「我只是單純喜歡這個地方而已。有陽光的日子,就會到這裡來做個樣子,假裝釣魚。希望不要有東西真的被我釣到。」後來我因為太喜歡這本漫畫想一再重溫,旅行結束後立刻買了實體書。到現在我還是會時不時翻閱,來校對偶爾浮躁的心。我不是羨慕那樣的生活環境,而是敬佩主角的信念:對萬物好奇,但不要執著。我衷心希望此刻跟未來的人生,都可以做到像主角說的:「我完全找不出需要趕路的理由。」
陳夏民: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鍛鍊。我想知道你過往最痛苦的鍛鍊是什麼,有成功了嗎?現在,你是否又有新的鍛鍊目標?
▋盡量保持「覺知」的感受
鄭聿:工作跟創作都是鍛鍊啊。但身在其中的我不覺得痛苦是難以突破的阻礙,反而認為只是個過程。又或許一到痛苦的程度,我就會開始轉念。明就仁波切說:「佛陀是這麼教導的:對實相有錯誤的感知,就會有痛苦。」所以,我盡量保持「覺知」的感受,讓自己更旁觀更抽離一些,時時刻刻警醒。之前讀《尋隱劍》有句話很有意思:「有時候,轉折來得很快,化解的方法,就是比它更快。」可能我真正要鍛鍊的是轉念的速度吧。遇到事情解決不了,就試著鬆動它或離開它。那種感覺很像打坐或正念冥想。多數人的腦袋會一直出現諸多念頭,如過去的回憶或當下的困擾,根本靜不下來。有個解套方式就是一有雜念,不必急著控制它、消滅它,要慢慢拉回到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專注於某一點即可。如果雜念又出現,重複再做一次。
陳夏民:我目前最痛苦的鍛鍊,就是去運動的前十分鐘,我會逼自己不能掙扎,要趕快換衣服出門。之前,我真的會陷入長考,一直問自己,要去嗎?可以不去嗎?那過程真的很苦。不過,每次咬牙決定出發,好像就沒有那麼糟,運動結束之後,反而覺得挺愉快的。這種掙扎,其實不只發生在運動之前,在每次演講、主持或是上通告之前──尤其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或是得嘗試新的形式或內容時──我也會浮現這種念頭,超級想逃跑。但我其實很清楚,我人只要到了那裡,就沒事了,畢竟我算是經過嚴格訓練才擁有許多能力的人,臨場反應真的不錯。後來,我就在想,為什麼我會有那種想要逃跑的念頭呢?一方面是懶惰,這是真的。但或許也是因為,我雖然喜歡挑戰自己,但我喜歡的挑戰形式,是經過細密控制而呈現的,換句話說,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出版一本書或是生產內容,絕對是在我舒適圈內的優質挑戰。不過,剛才我提到,我骨子裡是大寫加粗體的I人,所以對必須面對群眾或是陌生人的場合或是工作,雖然我可以做得很好,但下意識還是會有些排斥。不過,我這兩年開始鍛鍊自己,在任何場合都要都能夠維持穩定的實力,我也很期待,以後可以變成在哪裡都自在,甚至能夠協助他者發揮實力的人。
鄭聿:運動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我有時在規律的有氧運動中,會得到一些啟發或靈感,無論是去河堤跑步,還是在健身房使用器材。記得有幾次,都以為自己跑不動了,但我會暗自發願:如果再撐個幾分鐘,等等就去買杯飲料或多點個炸物。事實上我還有體力,而人體的界線確實是可以不斷拓寬的。我要說的不是去超越人類極限,而是我們經常把圈圈畫得太裡面了,經常告訴自己這樣就夠了,不需要一直勉強。可是在某個方面,我們做得到的事情是超乎想像的,甚至不必外求,它就存在於自身。宛如人類用火來開啟另一個階段的文明。我想知道這個身體本來就內建的火在哪裡,我要把它拿出來,再度成為我的一部分。
陳夏民
桃園人,做書的人。桃園高中、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創英所創作組畢業。曾旅居印尼,現於故鄉經營獨立出版社comma books。譯有海明威、菲律賓文豪卜婁杉作品若干,著有《迷信的無神論者》、《工作排毒》等書。
鄭聿
高雄鳥松人。東華創英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詩作入選年度台灣詩選、公車捷運詩文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著有詩集《玩具鞘》、《玻璃》、《普通快樂》。
星期五的月光曲預告
陳夏民、鄭聿 將於4月25日晚上7:30-9:00
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對談
免費入場,歡迎與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