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預言「7月大地震」…海嘯、戰事台灣有準備?演習給答案

近期一本日漫《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2025大地震只剩3個月?日本、台灣難逃海嘯?引起各方熱議。雖已有專家駁斥發生機率不高,但如果台灣發生海嘯,或地緣政治戰事,有準備措施嗎?全國首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在台南登場,就是要對難以預測的天災人禍做最足準備。到底演習成果說明了什麼?包括緊急醫療;屆時斷網、斷訊等危機,相關因應真的足夠?3個危機情境完整檢視。
這場演練共寫下3個第一:全國首個扣合全韌政策、全國首次擴充急救醫療、全國首場區域複合演練。總統府副秘書長林飛帆提及,這次演練的參演人數與規模,均遠勝以往,參演民眾、動員的民間團體、觀摩人數各約500人,加起來共1500人參與演練。
國際關注台灣韌性,13國駐台使節觀摩演練
府方透露,此次參與觀摩者,包括多國駐台使節,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13個理念相近國家,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在參與一場演練時,就頻頻和副總統蕭美琴互動,交換意見。除駐台代表外,也包括芬蘭、以色列等國際著名社會防衛韌性國家,顯示為強化社會韌性,台灣正與相關國家,密切交換相關資訊。
林飛帆強調,全社會韌性已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議題,上一週法國才宣布將向國民發放生存手冊;歐盟近期也發布佈告,呼籲各會員國強化公眾準備;連北約也對會員國提出7大韌性指標,檢視社會與政府面對極端狀況的能力。
總統賴清德致詞時,更明確揭示了台灣全力提升社會韌性的原因,與地緣政治脫不了關係。
他提及,之所以在上任後就在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推動委員會」,去年12月在總統府進行桌上推演,這次到台南進行小規模實地演練,並預計今年4月份進行「城鎮韌性演習」,目的就是希望打造台灣社會的韌性,能夠妥善大自然發生的天災地變,或是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大量傷患,以及因應區域地緣政治的變化,「我們不敢不準備。」
賴清德說,「預防重於治療」、「不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只要台灣做好準備,就算事情不幸發生,也能降低傷害。不僅僅是國軍的力量,也希望透過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力量,來確保台灣的安全,確保和平能夠透過實力的展現,達到和平的目標。
場景1:港口出現爆炸
此次演習共分3個情境。情境1為關鍵基礎設施爆炸演練,場景設定在安平港營運旅客服務中心,設想該中心因不明原因發生爆炸,造成現場傷亡人數約200人,安平港營運處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台南市府接獲通報後,也隨即派人前往支援救災,現場也啟動自主緊急應變措施,進行中、重傷檢傷分類,再後送至育平廣場。
演練科目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爆炸處置與搶救、大量傷患緊急救護與檢傷分類與後送、現場訊息橫向及傳遞、警力應變演練等,包括港務分公司安平港營運處特種防護團及防護警力、義警、義消、替代役等民力皆參與其中。
場景2:南海發生大海嘯
另外,除了日漫《我所看見的未來》的預言,根據日本政府地震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內將有80%的機率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若地震發生也可能引發大海嘯,因此,日本當地政府已廣宣緊急逃難知識以及避難場所,讓民眾做好準備。
台灣也可能遭海嘯襲擊,但民眾準備夠嗎?因此,情境2則是因應類似情形,場景設定在南寧高中,設想台灣西南方向菲律賓海板塊發生錯動,誘發規模9.0以上地震,台灣陸地顯著有感,台灣西南部沿海面臨海嘯威脅,並隨即發布海嘯警報。
海嘯警報發布後,台南市南區海嘯潛勢區民眾直接就近垂直避難,惟海嘯過後因部分民宅受影響受損或有積淹水情形,且擔心後續有第二波海嘯影響,因此將南區受海嘯影響區域的民眾疏散至鄰近避難收容處所(南寧高中),進行短期收容。
防斷網斷訊有準備?
該場參演民眾約300人左右,演練科目包括區級應變中心成立、防災協作中心開設、警報傳遞與發放、交通及疏散撤離、物資盤整暨調度運作等。值得注意的是,為因應災害發生出現斷網、斷訊問題,市府人員指出,已建構低軌衛星進行聯網,「不是馬斯克那一款的」,提升災害的通訊韌性。
場景3:醫療量能無法負荷
情境3為擴充急救醫療場所演練,地點設定在育平廣場,設想安平港遊客服務中心因不明因素發生爆炸,或例如海嘯等其他天然災害,造成大量傷患,當地醫療院所無法負荷,因此在該區開設「擴充急救醫療場所」,並請醫事人員與志工前往協助處理。
演練科目包括中、重傷處理,現場並實際啟動救護車後送程序,甚至還設置「大體存放區」,場景逼真。另外「前進外科小組作業區」也首次展示軍醫局的FRSD裝備,讓重傷、無法立即後送者可先就由手術治療暫時穩定生命跡象,提高存活率。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台灣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因應天災人禍的衝擊,已成許多國家的關注點。首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順利落幕,未來的相關模式,將逐步在全國各地逐步落實。
(本文出自2025.03.27《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