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邀稿 龍應台:台灣不確保和平 就不會有民主

紐約時報論壇版一日刊登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的邀稿專文,題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
龍應台寫到,台灣的計程車司機出名健談,她最近在南部坐進一輛計程車後座時,司機愉快地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然後突然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台灣領袖 創造虛假安全感
文中說,自從美國總統川普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並於二月底在白宮「傷口灑鹽」式地羞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後,這位計程車司機的表達相當代表了台灣人的擔憂。台灣民眾思考,如果美國可以這樣對烏克蘭以巴結俄羅斯,它是否會同樣對待我們以討好中國?
台灣領導人已將與中國大陸的對峙界定為捍衛自由和民主,並以大陸若入侵預期美國會支持台灣為基礎。這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使得台灣政客和人民遲遲未針對什麼是應對中國的最佳方式、確保我們民主的長期生存進行全國性的反思和探究。
然而,當川普背離民主價值、拋棄了盟友,台灣就走到了一個關鍵而危急的十字路口。台灣迫切需要立即啟動極其嚴肅的國是大對話,深刻討論在目前的局勢下,我們要如何與中國和平共存,基於我們可以接受的條件,而不是坐等強權決定我們的前途。
龍應台提到,在網路評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正對美國對台承諾表達愈來愈多懷疑,並問道:如果美國似乎不再願意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捍衛其自由,成千上萬為國而戰與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這麼做是否徒勞?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三月進行非正式民調,詢問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免受大陸攻擊或傾向投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
賴清德 重啟黑暗冷戰言論
然而,賴清德總統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非但沒有號召各方,啟動國是大會,深刻討論、辯論危局圖存的方案,卻反其道而行,寧要恐懼、對抗與重啟黑暗的冷戰言論,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承諾將加強審查與大陸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繫,還宣布計畫恢復軍事法庭制度。
賴清德做法問題在於,台灣不再能指望美國,但這不是我們現在因為川普而領悟的事情。我們早就痛苦地認識到,美國和任何國家一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年齡層的台灣人都知道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凌晨二時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棄身為冷戰盟友的我們,讓台灣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現在川普的粗暴做法不過是風格上的不同,而非實質。
大陸實力日益增強,而美國轉身不理世界,台灣增強自身軍力以威懾嚇阻是正確的。但確保台灣和平與自由的唯一路徑,是與中國尋找和解共存之道。過去的經驗顯示那是可能的。
冷戰期間,台灣和中國基本上處於戰時敵對。冷戰後關係解凍,到馬總統任內達到巔峰。國民黨主張透過合作來保障台灣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似乎經過數十年的敵對,和解是可能的。但窗戶很快關閉。在台灣,大眾對於對中關係升溫的懷疑上升,特別是大陸以一直持續至今的嚴厲鎮壓回應二○一四年開始的香港泛民主抗議活動之後。台灣的民進黨有理由不信任中國並強調保護台灣主權,民進黨於二○一六年贏得總統大選開始執政,對中關係恢復為對抗和恐懼。
但恐懼或許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論述中,建議與大陸和平相處往往被斥為天真、不愛國,或被視為投降和背叛。恐懼還會助長權力控制的慾望,這也就是賴總統所選擇的追求。龍應台說她成長在台灣的一九五○年代,生活在戒嚴令下以及對中國入侵的恐懼中。今天台灣日益緊張的氛圍,大量的武器採購、賴清德對於中國是「外部敵對勢力」的指定、冷戰充滿猜忌懷疑的語言的展現,在在都讓人不安地感覺回到從前,威脅台灣在建立一個開放、民主的社會路途上好不容易獲得的進展。
川普與習近平預計很快將在某個時間點會面。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之後,存在著川普拋開台灣,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的真實風險。
文中最後說,台灣所有人都希望保護我們珍視的自由。我們唯一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透過與大陸和解或對抗。但有一點現在很清楚:全面的倚賴美國同時全面的抗拒、敵對大陸,不再是可行的路了。沒有可持續的和平,就不會有民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