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山樓見證台灣7次修憲 未來打造成民主憲政地熱園區

中山樓自落成後,國民大會就改至此集會。樓內的「中華文化堂」為國民大會的專屬開會場所,自國民大會第一屆第五次會議起,舉行多次會議及臨時會。國民大會主要任務之一為總統副總統選舉,直至1996年總統全民直選,蔣中正、蔣經國及李登輝皆在此經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
國立台灣圖書館長曹翠英表示,她在2022年9月上任時發現,座落在火山群上的中山樓,50多年來未做基礎地質、結構研究,於是她找來各方專家,針對地熱硫磺氣損壞商討對策。初步願景則是,未來的中山樓能成為「民主憲政地熱園區」,既有文化資產、又有地熱環境,將兩者融合成為環境教育體驗,
走進輝煌的中山樓,也彷彿走入時光斯隧道。當年接待外賓、國大開會、青年國事會議,俯拾所及皆文章,這裡與40年來的時代演變緊密結合。不僅紀念了孫中山與台灣的過去,也紀錄台灣40年來發展的軌跡。
中山樓的任務也包括召開修改憲法會議七次,增訂增修條文以使憲法符合現今台灣現況,也因此,中山樓同樣也是見證台灣民主憲政發展歷程的所在地,深具歷史意義。另外,這裡也是當時政府舉辦國宴、召開重要會議及接待國內外貴賓之重要場所。2005年,國民大會正式走入歷史,中山樓局部開放參觀、使用,逐漸開始對外揭開神秘面紗。此後,中山樓的主管機關歷經多次更迭,2012年改隸屬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13年因政府組改升格更名為國立台灣圖書館迄今,經費卻早已不比過去輝煌時期。
由於中山樓既是文化資產又位於國家公園,曹翠英上月中旬拜會內政部次長馬士元、董建宏,從防災概念著手討論;近來經濟部能源署加入討論,經濟部地礦中心也有意願深入調查。
曹翠英表示,未來中山樓活化有兩大面向,第一是結構活化、第二是活動活化。結構的部分,西北側受硫磺侵蝕嚴重,必須逐年加強結構安全,同時在西北側更遠之處、原本的溫泉源頭,將會是研究基地。曹翠英說,中山樓是見證台灣民主憲政的重要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變遷,中山樓逐漸被遺忘。她希望能讓中山樓維持原來的高度,並加入更多「台灣學」元素。
曹翠英表示,中山樓曾在七次修憲扮演重要角色,前總統李登輝功不可沒,也因此,今年七月,國立台灣圖書館也將展出李登輝對台灣的貢獻,透過沈浸式AI讓民眾能體驗國大代表開會現場,並與李登輝對話。
曹翠英說,她希望未來的中山樓能成為「民主憲政地熱園區」,既有文化資產、又有地熱環境,將兩者融合成為環境教育體驗,未來也不排除搭配溫泉池、櫻花林道,一步步讓年輕世代以多元方式認識中山樓的前世今生,記得台灣的得來不易民主自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