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青年共居 少了冷漠多了人味
新北市城鄉局2年多前在土城員和社宅開啟全台第一個青年共居實驗計畫,23名年輕人分住同樓層雅房,共用廚房、衛浴、客廳等空間,包含公共區域燈幾點關、打破碗盤要不要賠、帶朋友來住收多少浴廁費等,透過討論建立共識及默契,類家人生活模式少了冷漠,多了人味互動,營造共同的家。
33歲林琪老家在台中,北漂多年,2022年10月成為員和共居第一批住戶,目前在台北市立文獻館工作。林琪在2017年曾是新北青銀共居計畫一員,當時與素昧平生的阿公、阿嬤同住,她坦言,要一起生活確實不容易,學習包容與尊重是第一課。
林琪說,在這個23人組成的大家庭中,每個人各司其職為家付出,擅長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擅長的事情可向其他人請教,例如有住戶很重視環保議題,便帶領大家養成清洗塑膠袋,再重複使用習慣。
互助、分享也是共居一大特點。林琪說,有住戶某日急需一條黑色皮帶便在群組求助,果然很快得到回音,有住戶半夜忘帶門禁卡,一發出訊息,馬上有人熱心解圍;曾有住戶身體不適昏倒,立刻被鄰居發現。
這處共居空間的廚房裡有個超大中島,晚餐時段,4個IH爐常同時在烹煮,住戶邊做菜邊聊天。雞蛋、容器、餐具都是共用的,使用共購蛋會酌收6元。
周筱珍住最小房型,室內5、6坪,租金3500元,比起周邊租金,相當佛心。她說,親民房價不是她選擇共居最大原因,而是享受共居樂趣,住一起有太多事要分擔,有足夠熱忱才能持續。
26歲徐瑞伯最近剛入住共居空間,他說,住戶之間能否合得來,關鍵在於對共居是否有一樣的動機及想像。
要住進青年合作共居空間,除年紀、收入門檻,還要經過面談,現住戶也會加入面談行列。NGO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扮演「二房東」角色,秘書長彭揚凱說,國外共居模式很成熟,台灣剛起步,其實這就是一種居住文化,既然是實驗計畫代表可以容錯,放手讓住進來的年輕人學習自我管理是一種民主練習。
新北市城鄉局長黃國峰說,社宅數量提升,開始有了質的變革,如何在住戶間營造社區感及共居意識是重中之重,近年新北社宅引入不同方案,之後在三重、蘆洲也會有共居規畫,將共居精神複製到更多社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