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人口篇/北市新生兒成長 人口外流難逆轉

2026選戰在即,近幾年地方首長施政是否讓民眾有感,聯合報透過數據,檢視6都首長各項政策承諾與施政具體成果。其中,人口成長往往是各城市施政良窳指標之一,新北、台中、高雄難敵嚴峻少子化,近5年新生兒數連年下滑,桃園雖蟬聯6都出生率最高,去年新生兒仍少了逾2成,僅北市近2年止跌回升。今起一連6天,以系列方式檢視6都市長任內作為。
台北市長蔣萬安上任後祭出生育獎勵等政策,總人口一度回升到250萬,但去年又再跌破,北市府坦言,人口減少與北市居住成本高有關,但新生兒人數逆勢成長,生育率也突破1,今年仍有信心成為6都中唯一新生兒人數正成長的城市。
蔣萬安祭出生育獎勵金加碼,第一胎的2萬元翻倍到4萬元,臨時托育據點從上任前11處增加到今年23處,還提供幸福住宅、好孕專車等政策,並兌現選前承諾成立人口對策委員會,蔣多次表示會持續努力讓年輕人願意生、敢生、養得起。
祭出生育獎勵金等政策後,民政局統計,2022年出生人數為1萬4528人、2023年1萬6027人、去年1萬7122人等,新生兒人數正成長。
但「脫北潮」依舊難止,北市總人口數2020年260萬2418人,2022年受疫情、除戶籍影響,跌破250萬,2023年回升到251萬,去年又下跌到249萬;人口淨遷徙從2019年起至今遷入人口都是「負成長」。民政局表示,北市因居住成本及生活物價高,壓力的確比較大。
另外,公共托育也供不應求,北市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共28家、社區公共托育家園59家,可收托1912名嬰幼兒,但截至今年3月13日,候補多達4427人,成許多年輕爸媽的苦惱。
社會局表示,公托今年將增5處,共可增96名收托名額,但考量量能問題,無法滿足全部家長,將透過準公托計畫、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媒合保母等服務,讓家長多元選擇。
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認為,政府為催生撒下的經濟誘因是「必要條件」,但台灣生育率已經低於1.3防線,變成「超低生育率」慣性,即便政府不斷加碼,效果都已疲乏,建議蔣萬安要從就業、經濟、生養育環境等,全面改善大環境,年輕人才敢婚、敢生。
「北市最大人口問題還是『脫北潮』。」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王光旭肯定蔣萬安是6都唯一有人口對策委員會的直轄市,加大力道鼓勵生養更好,但高房價、物價的確很難短時間解決。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認為,脫北潮隨交通便利是必然趨勢,北北基桃是共同生活圈,可共創「優生」環境,否則會變成永遠都在搶人。
北市議員詹為元說,很多台北二代、三代無力買房,被迫遷到外縣市,建議蔣萬安在首筆頭期款多給協助,或優惠利率補貼,增加「根留北市」誘因。議員黃瀞瑩認為,要讓年輕人設籍北市,租屋政策就應更透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