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堰成功復育被批錯誤觀念 城市中挽回生態何錯之有?

歷經多年的規劃與整建,新北市水利局主導的新店溪碧潭堰復育工程,已逐步展現令人驚豔的生態成果。從2015年起於碧潭堰下游設置4處矮堰,2022年魚道正式啟用後,現已觀察到多達63種魚類與數萬隻毛蟹使用魚道,成為都市河川復育的重要示範點。其中清大榮譽教授曾晴賢長年投入調查與設計,從魚道功能測試、蟹訊監測到教案研發,皆親自參與、指導,堪稱本案最穩定生態中樞。
2023年新北市響應「世界魚類洄游日」,正式將碧潭堰規劃為「無圍牆水漾博物館」,展開系列環境教育課程與開放式教學。曾晴賢持續帶領生態團隊進行生物監測,紀錄毛蟹三度洄游、香魚上溯與生物多樣性提升。他多次擔任學堂講師,將複雜生態知識轉化為淺白而具啟發性的戶外課程。副市長陳純敬與水利局長宋德仁說碧潭堰已從硬體設施轉化為結合教育、生態、遊憩與防洪的複合場域,並獲得混凝土工程優良獎等專業肯定。
進入2024年與2025年,碧潭堰水域生態持續活躍。毛蟹洄游時間穩定,每年端午節前後蟹訊如期出現,並吸引數千市民參與水漾學堂與溪畔導覽。即便2025年香魚數量略減,水利局也誠實指出與天候與雨量有關。反之香魚仍順利完成上溯與繁殖,與毛蟹降海洄游交錯出現,顯示整體水文節奏與生物鏈條正在恢復中。這些成果的背後,正是曾教授團隊長期田野監測與比對數據的結果,從AI辨識建模到水下行為分析,支撐了碧潭堰每一項「看到的奇蹟」。
然而,近期四個生態團體發出聯合聲明,主張不應過度宣傳人工魚道成效,並指稱魚道只對特定物種有效、魚群出現不代表生態豐富,更強調外來種大頭鰱不具洄游繁殖意義。聲明指此類宣傳恐誤導公部門未來跟進。此舉雖基於學理審慎原則,但卻忽略現場數據、民眾參與與環境教育正向回饋,不免令人疑惑其立場是否過於保守乃至脫離實務。更令人費解的是,曾教授長期學術貢獻,竟未在聲明中被正視。
碧潭堰不是野溪復原專案,而是都會區中與人共存的河川治理典範。在都市高度開發條件下,仍能成功引導野生毛蟹與魚類自然洄游,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勝利,更是長期生態思維與公共溝通的成果。由於AI魚類辨識與多方調查已累積超過百萬筆紀錄資料,魚道功效是否萬靈丹,不應以抽象理論一語否定,而應由時間與數據檢驗成效。與其質疑有沒有用,不如誠實面對,這是目前城市治理能做到最細緻也最透明一步。
在生態工程尚未有完美標準答案的此刻,碧潭堰所代表的是一種務實、循序漸進治理態度。當學術單位尚未提出具體替代方案時,地方政府與公私協力團隊持續投入監測、教育與改進,其努力理應被鼓勵而非冷嘲。河川不該只是少數人的論文材料,它也是全民的共同記憶與未來。與其潑冷水,不如一起潛進魚道裡,看看那群正在回家的魚與蟹,也看看曾教授與地方團隊十年如一日蹲點與耕耘,值得我們給予掌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