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亂倒頻傳 桃園副市長:重大建設計畫缺乏環境管理配套

行政院會今討論「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計畫,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目前行政院推動重大建設計畫多數僅止於規畫開發與產值,對於環境影響配套較少著墨,應一併納入考量,也呼籲應盡快導入科技鑑別方式,解決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難辨的關鍵問題,避免資源再利用物質恐被「假回收、真棄置」。
行政院報告指出,全國營建剩餘土石方量較2016年已成長75%,蘇俊賓表示,伴隨著國家重大建設如南北大矽谷及防災型都市更新等,現階段多著眼於投資規模、產值與產業效益,卻忽略建設過程中所衍生的大量建築廢棄物與剩餘土石方無處可去的窘境,這時候若沒有匹配的土方收容場所或處理設施搭配,未來勢必將面臨到嚴重的違法棄置風險。
他強調,中央在推動重大建設時,就應該思考到後續衍生的需求,同步納入這些靜脈產業處理能量的規畫,讓資源閉環思維成為國土開發的標配。
對於行政院將提出「資源循環推動法」及「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法」加強管理,蘇俊賓提醒,除了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外,瀝青刨除料也面臨去化困難,據統計,全台3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但受限法規或市場需求,現在的再利用率僅約15%,等於有1000多萬噸堆置或去向不明,其他像是廢玻璃纖維粉等也被發現打著資源循環的名號被任意棄置。
蘇俊賓建議,這類物質既不屬廢棄物,也非營建土石方範疇,實際上卻以各種變形的方式在地方流竄,應擴大目前對於載運廢棄物及土石方運輸車輛裝設GPS的法規要求,現在僅桃園、台中、雲林等縣市有自治條例規定,呼籲應將這些可能因失去市場價值或去化管道受阻而被棄置的物質納管,避免成為不肖業者規避後端流向管理的漏洞。
蘇俊賓提到,針對目前各縣市環、警人員第一線執行砂石車攔查的作業,營建剩餘土石方土質分類為七類,然而此分類並未明訂容許雜質比例以判定是否為廢棄物。實務上業者可能以三明治的方式分層裝載,將廢棄物隱藏在下層,造成稽查死角,混淆土石方與廢棄物判別結果。
他建議環境部與內政部應一同制定判定原則或標準,明訂夾雜物的容許比例,同時導入科技化的判別儀器,有了具公信力的驗證機制,稽查人員也可明確判定,減少人力負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