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30歲陳女因病緊急手術裝人工肛門 3個月後竟重獲新生

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接受人工肛門手術一樣可以維持生活品質。記者鄭國樑/攝影
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接受人工肛門手術一樣可以維持生活品質。記者鄭國樑/攝影

30歲的陳女3個月前因憩室炎接受緊急手術,需要暫時裝置人工肛門,術後經歷3個多月的調養與適應,近日終於順利完成腸道重建手術,不再依賴人工肛門,重回正常生活。

陳女回想起當時發病的情況,那陣子腹部常常不舒服,直到有一天突然劇痛,才趕緊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醫師告訴她需要緊急手術,而且要裝人工肛門時,她完全無法接受,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部桃醫院醫療團隊先為她做好心理建設,說明裝人工肛門是治療過程的一環,並強調會讓她練習操作,順手後再出院。陳小姐最後同意接受並學習人工肛門裝置術,術後雖然面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挑戰,但在醫護團隊細心照護下,她也逐步學會如何適應這個嶄新的身體狀況。

3個月後,陳女覺得彷彿重獲新生,她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強調雖然這段時間很辛苦,但現在能夠回到正常生活,真的很幸福。

桃園醫院說明,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一般因為腫瘤或者為了治療疾病導致而需要裝置人工肛門,腸造口就是將排便的出口由肛門改到腹壁上,腸造口又可分為永久性及暫時性,主要視疾病狀況而決定。門診不少病友面對要接受人工肛門,這樣的突如其來的衝擊無法接受 ,但面對疾病及疾病考量下,這個手術卻又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桃園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任致遠解釋,憩室炎(Diverticulitis)是大腸腸壁憩室發炎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常因腹部突然劇痛而就醫。憩室炎還可能伴隨噁心、腹瀉或便秘等症狀,甚至在發燒或便血時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處理憩室炎或相關的治療的過程,如果需要做腸造口手術,大多數的腸造口可以透過再次手術,關閉腸道的開口,將腸道放回腹腔內,回歸到由肛門排泄的狀態。

任致遠補充,一般來說,這類手術通常會在裝置人工肛門後約3個月進行,主要是讓腹腔內的沾黏程度減到最低,確保二次手術的安全與效果。一般來說,若需要關閉腸造口,通常會距離腸造口手術後約3個月再次手術,最主要考量就是要讓腹腔內沾黏的程度在最輕微的狀況下,才能再次接受腸造口關閉手術。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專科護理師董梅芳說,雖然患者因疾病影響必須暫時與人工肛門共存,但人工肛門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正常上班及運動等,加上現在造口產品材質更新,選擇更多元化,也能提高病患日常生活的品質,不會因此造成生活上太多的不便。

桃園醫院外科病房護理長林念儀也強調,院內的護理師團隊對每一位有人工肛門的患者,都會安排專業的照護教學,從基本的清潔到裝卸的技巧,確保病患與家屬能夠完全掌握日常照護,減少返家後的焦慮與不安。

患者 手術 桃園

延伸閱讀

白內障成老年人第二慢性疾病 飛秒白內障技術提升海線眼科治療量能

68歲婦心肌梗塞大腦缺氧15分 「三快」搶救幾乎鐘神奇無損傷

攝護腺肥大新手術 中榮累積40例 手術時間短且立即改善

「世界一片模糊」非洲少年白內障、閃光 長庚團隊救回視力

相關新聞

明天繼續熱「高溫上看36度」周末雷雨擴大 3地區須留意

天氣持續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沛滕表示,未來1周受高壓影響,台北盆地、中南部高溫恐達33至35度,南部近山區高溫上...

看起來沒壞?冰箱食物亂放當心食物中毒 營養師警告:毒素悄悄產生

你家冰箱食物安全嗎?營養師品瑄在Instagram發布貼文提醒,冰箱裡那些「看起來還好好的食物」其實可能已經隱藏健康陷阱!品瑄提醒大家冰箱並不是食物的保險箱,就算是看似萬能的冷凍庫也不是封印術。

新冠連5周上升...去年疫苗施打率「不到2成」 醫擔憂2族群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新冠疫情已連續5周呈現上升趨勢,新光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院內自三月起,新冠患者明顯增...

新冠估下月高峰!快篩庫存5萬劑 衛福部促廠商增產

新冠疫情升溫,醫療院所就診人次連五周上升,上周就醫人數逼近萬人,有民眾反映,稱跑十多家藥局都買不到快篩試劑。為此,衛福部...

拚命加班恐致命! 醫師:工時超過60小時健康就亮紅燈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有不少人都是沒日沒夜地拚命工作。工作賺錢固然重要,但長期過勞的代價,恐怕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有醫師就警告,上班族若每周工時超過60小時,不只容易過勞,還會出現許多健康危機,嚴重一點更可能致命。

台灣肥胖率飆破50%!營養師點出「現代人變胖4大元兇」

2024年,美國有高達43%成年人被列為「肥胖」,相較於1960年代的13%,足足增長三倍多。然而這並不是美國才有的現象,台灣國健署最新數據也顯示,台灣的成人肥胖率為50.3%,甚至比美國人還胖。加州一名營養師分享現代人變胖的4大主因,希望藉此幫助人們減重,恢復更健康的體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