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推動社區劇場有成 演員打造可愛偶頭演活地方戲劇

雲林縣推動社區劇場10年有成,不僅造就不少戲劇新秀,也讓高齡者演出自己或地方的小故事,最近更進一步教導自製各種舞台道具,其中以手作偶頭最引人入勝,演者親手製作不同角色、表情的人物偶頭,演活了舞台劇,讓劇情更加生動有趣,大大深化社區人文。
戲劇創作宛如人生舞台,有喜怒哀樂也有悲歡離合,為讓更多社區透過戲劇了解在地文化,2011年起雲林縣府結合社造培訓成立逾50個社區劇場,到目前培育超過300位素人演員,其中40%以上為高齡者。
縣府文觀處長陳璧君說,每個地方有無數感人的小人物故事,「社區人演社區事」不僅能展現在地文化特色,尤其高齡長輩透過專業培訓,演出自己的活躍人生,10年成果已成為全國社區劇場發展的典範,文觀處預定年底出書紀錄各鄉鎮精彩的「舞台故事」。
在地人看在地劇更加親切!元長鄉長南村主演「長南故事多」劇,以40年代為背景,演員操日語、鄉音、國語、英文等混雜的台詞,表達出對世代歷史的觸,勾勒出發人深思的故事情境。元長鄉瓦瑤社區「瓦作伙鬪陣行」則以舞台劇形式主演振興巷弄傳統獅頭的歷史淵源。
雲林樂活社區推展協會則演出「台灣情花布心」,描述花布承載世代故事與文化象徵,重新詮釋花布背後辛酸故事及引動花鼓的產生,充滿歷史張力。大埤鄉豐田社區的「春花夢露」則講述一位堅強母親的奮鬥故事,面對家庭、社會變遷的挑戰,劇情夾雜風災大水情節,勾勒兩代人的情感糾葛與命運波折,展現農村婦女的堅毅。元長鄉鹿南社區「甘味人生廟埕風華」演繹出義天宮廟埕「七巧粿」迎神的傳統與溫情。
陳璧君說,今年社區劇場再升級 ,有好的劇本和演員也要有好的道具服裝,戲劇才能更精緻,特邀請藝術工作者吳秋鳳指導全縣30位社區劇場種子教師與學員,深入探索偶頭創作與應用,打造22座精美偶頭,注入嶄新能量,偶頭創作更獨步全台,別具特色,將來不排除展開巡演,宏揚社區文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