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堰塞湖潰堤邊緣 74年前曾發生慘劇…釀74國軍官兵喪命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因連日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是有紀錄以來第5次形成堰塞湖,事實上,堰塞湖曾在74年前潰壩曾奪走74名官兵性命,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形成新草嶺潭又一度變觀光亮點,民眾能在此遊船,可說迷人景觀,暗藏危機。
水利署期刊資料記載,草嶺位於濁水溪支流清水溪的上游,因地形、地質因素加上地震或豪雨的影響,過去已有幾次山崩而形成堰塞湖再潰決的歷史,最早的紀錄是1864年因崩塌而形成水潭,該潭在1877年沖毀。
1942年8月10日豪雨又造成山崩,進而形成高約170公尺壩體的堰塞湖,後名為「草嶺潭」,1951年國軍奉命協助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的坍方,因連日豪雨造成山洪暴發,土壩潰決、洪水氾濫,一下子奪走74名官兵性命,為紀念殉職官兵,在嘉義的梅山公園豎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以供後人追思、憑弔。
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在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當時累積蓄水量相當於石門水庫蓄水量。
當地居民因地震觀光受挫,寄望新草嶺潭的天然奇景能讓觀光客回流,竟透過船隻做起遊潭生意,雲林縣因當時還無湖山水庫,縣府更一度寄望用新草嶺潭開發水源,之後水利署在新草嶺潭開洞引流湖水,直到2004年敏督利颱風豪雨沖垮土體,新草嶺潭才因而消失。
時隔20多年,丹娜絲颱風帶來豪雨,土石滑落形成壩體,草嶺再次出現堰塞湖,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評估蓄水量約2245萬立方公尺,截至9日傍晚蓄水量已達9分滿,研判有潰決之虞,因人員機具無法接近,只能持續監控並針對沿岸居民發出示警,第四河川分署長李友平更表示,「跟時間賽跑,謹慎因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