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桃園副市長王明鉅至親遭詐案 檢警逮聯邦女銀行員獲8萬交保

房價漲逾5成 高雄社宅供應緩不濟急

高雄房市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房市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6選戰在即,近幾年地方首長施政是否讓民眾有感,聯合報透過數據,檢視六都首長各項政策承諾與施政具體成果。其中,攸關居住正義的房價問題,10年來,六都中台南市漲幅最大、高雄市獲得中央社宅挹注資源最多、台北房價仍是最高,目前僅桃園房價所得比未破10倍,今天起一連六天,以系列方式檢視六都市長任內作為。

高雄自台積電進駐設廠後房市衝飛,房價已看不見天花板,市長陳其邁加速興辦社宅急起直追,亦開辦多元住宅補貼方案企圖落實居住正義,但至今市府自建及修繕完工的社宅,僅供給608戶,六都倒數第二。

高雄房價翻漲,單從全市近10年平均房價來看,就大漲逾57%,壯世代懊惱太晚買房,年輕人感嘆生不逢時,民怨四起。市長陳其邁喊出增建社宅、擴大租金補貼競選政見,其中囤房稅於上任7個月後上路,用來貼補社宅等租金,助弱勢民眾有房可住,但買房依舊是小市民的天邊夢。

30歲洪先生在高雄想買房,房價太高無從下手,他說,政府打房不見成效,有錢的投資客愈富有,沒錢的青年依舊「無殼」。在鹽埕區租屋的張先生,年輕時沒想置產,5年前在市區看樓1坪約20萬元,現在漲破30萬元,存款速度根本望塵莫及。

高雄近10年房價每坪15、20萬元,去年漲至25萬元至50萬元不等,豪宅區單坪最高價達84.7萬,創南部天價。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4年高雄房價所得比為7倍,2023年約10倍,一般家庭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房。

房價推升主因科技、交通等建設利多,土地飆漲也助長房價,近期遠雄集團看好高雄發展,狠砸136億元買下林商號合板鼓山區土地,換算單坪逾200萬,寫下南台灣最大筆單一金額土地交易。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說,高雄房價年年走高,農16、美術館指標熱區房價均三級跳,大家買的房子愈來愈小,屋齡卻愈來愈老。10年前平均購得屋齡為15年,10年後變28年,再過1、2年恐跨越30年老屋門檻。

高市府以興建社宅、應用囤房稅折減租金等作法因應高房價,財政局長陳勇勝說,高市每年囤房稅收入約3億元,用來折減社宅租金、增額租金補貼及補貼首購房貸利息等。

被喻為「小英男孩」的陳其邁,任內並攜手中央衝社宅數量,興辦總戶數將達2萬9275戶,其中中央就占2萬6189戶,高居六都第一,比起次多的新北市,多了逾9500戶,令其他縣市稱羨不已。陳不只一次自誇,市府只要幫忙找地,提供行政協助,中央就來蓋,「何樂不為」。至於高雄自建案社宅,目前僅完成前市長陳菊任內規畫、韓國瑜時代開工的「凱旋青樹」1案,含修繕完成共608戶。

社宅供應速度追不上房價飛漲,民進黨市議員湯詠瑜認為,因台積電來,市場出現預期心理,因此後端交易資訊透明化很重要,可降低賣方墊高房價。國民黨市議員陳麗娜說,營造成本不斷提高,近來甚至傳出社宅包商棄標,陳其邁選舉時把社宅列入主要政見,上任至今一棟都還沒蓋出來,等待社宅真的太難了。

高雄市近10年平均房價、房價所得比 製表/王昭月
高雄市近10年平均房價、房價所得比 製表/王昭月

社宅 陳其邁

延伸閱讀

攜手美、日、菲、泰 高雄辦「日光海島生活節」

林岱樺可能脫黨參選高雄市長? 陳其邁說話了

影/林岱樺疑涉案 陳其邁:毋枉毋縱、盡速釐清真相

肯定高雄空大辦學績效 陳其邁促擴展國際合作

相關新聞

旗山馬頭山遭濫倒 7嫌交保引發眾怒

高雄旗山區馬頭山曾因掩埋場開發案爭議多年,上月初檢警獲報地下遭偷埋鋁渣、飛灰等廢棄物,重金屬嚴重超標,初估掩埋量約280...

農會理監事改選 內門當權派占優勢

基層農會選舉進入第2階段理監事改選,曾被查賄的屏東長治鄉農會、南州地區農會,以及台東成功鎮農會,都是挑戰者占上風,取得較...

獼猴搶食 逛壽山「讓人有點怕」

高雄壽山動物園內常有獼猴逛大街,形成籠內外都有猴子、猴子看猴子奇景,近期傳出獼猴拉扯嬰兒車上的提袋,或跳到男童身上搶飲料...

屏東慈鳳宮董事改選爆紛爭...挑戰派批弊案 董事長:君子之爭

屏東慈鳳宮3月15日改選董監事,部分董事今開記者會「揭弊」,批爭取連任董事長陳明順裝設LED燈未議價比價、文化大樓興建5...

高雄市社會住宅急起直追 明年底將有5314戶完工

高雄市自建及修繕完工的社宅僅608戶,六都倒數第二。高市都發局表示,過去社宅規畫量不足,市長陳其邁上任後急起直追,目前社...

屏東王船文化館文創爆米花熱銷 乖乖聯名商品消災解「餓」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以豐富的館藏展品引入一波波參觀人潮,帶動文創伴手禮熱賣,繼熱銷千瓶櫻花蝦與鮪魚口味爆米花,更攜手乖乖推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