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石蚵文化季變調?遇歉收向外地買蚵供「千人剝蚵」引發質疑

邁入第22年的金寧鄉石蚵文化季即將於明天在古寧頭北山出海口登場,重頭戲「千人剝蚵」預計吸引大批遊客參與,卻在開場前夕傳出爭議,有民眾質疑,今年古寧頭蚵田石蚵產量嚴重銳減,活動不得不向外地收購石蚵支應,直言文化季已背離初衷,「根本是在消化預算」。
金寧鄉長楊忠俊證實,今年確實首次遭遇石蚵大幅歉收,為維持活動品質,鄉公所向安岐、后沙、瓊林等地收購石蚵支援。他強調,石蚵文化節不僅是一場觀光活動,更是金寧鄉產業文化的延續,「我們希望透過文化季,讓更多人認識蚵田的故事與價值。」
「這是從來沒見過的景況。」古寧村長李開陣語氣沉重,他回憶,過去古寧村家家戶戶都有蚵田,每日可見2、3百人下海擎蚵,場面壯觀,甚至民眾的推車在下海的地方都會塞車;如今每日下蚵田人數不到10人,蚵田逐漸荒廢,讓他感慨萬分。李開陣也說,以前鄉公所到村莊收購石蚵,約有超過百人登記,今年僅有7人登記,可以得知數量真的大減,產量不到往年的10分之1。
根據資料,全金門蚵石全盛時期約有250萬條,沿著北海岸線綿延逾41公里,其中古寧頭區段長達5.7公里,為石蚵最主要的產地之一,然而,但隨著養殖技術簡化、勞力投入減少,石蚵條逐漸老化失修,影響新蚵苗附著與生長,成為歉收主因之一。
村長李開陣及多位資深蚵農指出,石蚵產量驟減並非單一原因造成,除了氣候暖化、海水升溫,還有中國沿岸抽砂導致金門潮汐變化,使得石蚵生長環境惡化。此外,由於下海作業人數大減,蚵田泥沙淤積嚴重,造成石條被掩埋、附著空間減少,進一步打擊生產。
「蚵田的泥巴越來越多,蚵苗變少,根本沒有人在研究怎麼改善。」有蚵農直言,養殖工法如倒石、車石、豎石等傳統作業已被簡化,導致石蚵更新循環中斷,讓產業陷入惡性循環。
有民眾不滿指出,石蚵文化季的原意是推廣在地蚵田文化,現今卻得靠外地石蚵「充數」,不免讓人質疑活動已失去意義,楊忠俊強調,石蚵文化節承載的是金門世代養蚵人的記憶與歷史,即便面臨困境,也希望透過辦理活動凝聚共識與關注,「不會輕易喊停。」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所長李佳發也指出,今年石蚵產量確實「銳減」,根本原因是海水溫度升高,「生態系統連帶影響牡蠣苗附著與開殼」,目前已委託嘉義大學持續監測水溫變化。他坦言,石蚵養殖是典型「看天吃飯」的產業,無法人為操控,既受自然影響,也因過於辛苦導致年輕人無意投入,「寧可去打工也不願進蚵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