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痛醫腳」高雄缺乏自行車道整體計劃 議員籲借鏡外國經驗

高市府交通局今年3月在三民區博愛一路導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將快車道外側的「未定義空間」改成「自行車道」,將原本的路外停車格往中間移動,因在高雄是首次嘗試,引發民眾正反討論。市議員張博洋說,市府努力改善道路但缺乏整體計畫,應靈活依照不同路況採用最適合的配套設計,並積極參考國際間的成功經驗。
張博洋說,交通局進行的道路改造,以縮小快車道面積,迫使駕駛人減速,同時將自行車與人行道分流,確實是人本交通推進的一大步,設計理念值得肯定,但目前僅完成同盟路至北平路160公尺短短一段,在貫穿北高雄的博愛路上顯得突兀,讓許多市民感到一頭霧水。
張博洋表示,高雄並非每條道路都像博愛路,擁有充足的空間來施作相同設計,市府可以參考日本岡山市「自轉車歩行者道」(自行車及行人共用道)的案例,透過在人行道上以標線或植栽分隔出自行車區與人行區,不僅降低自行車與快車道的衝突,也能讓更多市民放心選擇騎自行車通勤。
張博洋指出,歐美許多盛行以自行車代步的城市也有採取「與車道、人行道不同高度的自行車道」或「以欄杆區隔自行車空間」的設計,無論是哪種方式,核心目標都是減少人與車輛的交織風險,提升整體的交通及行人安全。
「市政府雖有在努力改善,但缺乏整體計畫,僅是腳痛醫腳顯得零碎」張博洋說,三民區的中都地區也有與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分隔類似的設計,可惜範圍過小、周邊人潮稀少。
張博洋強調,台灣自行車路網發展最大的困境,在於政府尚未真正將自行車視為「城市代步工具」來規劃。政府目前多以「有經費就做自行車道」或「人潮增加就設uBike站」為主。
但若希望打造如歐美、日本等成熟的自行車與人本交通城市,應設定明確的中長期目標,例如10年內提升自行車通勤率,並以學校、市場、商圈、車站為核心,系統性地去規劃路網。如果沒有整體藍圖與長期策略,最終仍難以形成人民真正能夠倚賴的自行車路網。
張博洋呼籲交通局在未來道路改善時,無論是保護式自行車道,還是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以實體隔離或鋪面顏色分隔的方式,都應靈活依照不同路況採用最適合的配套設計,並積極參考國際間的成功經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