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艦載六代機—「殲-50」曝光 從這點確認仍配有真人飛行員

隨著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共軍也刻意頻頻曝光其新式武器。繼解放軍第六代戰機「殲-36」流出「三發動機全啟動」的照片後,有美國媒體近日報導稱,「殲-50」隱形戰鬥機也首次被拍到比以往更清晰的畫面,首次出現座艙罩的真實影像,洞悉其座艙配置,確定「殲-50」仍配有真人飛行員。
據美國「戰區」網站(The War Zone)消息,上述報導稱,自2024年12月底「殲-50」首次試飛影片公布以來,該機的座艙蓋一直備受關注。由於該機寬大的機鼻、從地面的拍攝角度和較低的畫面分辨率,外界一直猜測這種重型戰鬥機是否有人駕駛。如今隨著這組新出現的照片,首次清楚地展示該機側面角度,可以證明其配有座艙蓋,「基本上確定有真人飛行員駕駛的特性」。
報導表示,從該照片可看出,該機有流線型的氣泡座艙蓋,與機身上部緊密融合,研判「殲-50」座艙罩看起來很長,很可能適合串列雙座布局。通常來說,雷達罩和駕駛艙是戰鬥機雷達反射的主要區域之一,能否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區域的雷達反射訊號,直接關係到戰鬥機的隱形效果。
「戰區」網站還認為,「殲-50」很難從下方看到座艙罩的外形設計,這顯示位於下方的雷達也很難捕捉到這個明顯的雷達反射源,因此「殲-50」很可能具備相當高的高空飛行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機載感測器的性能、武器系統的覆蓋範圍,以及減少雷達發射面積。
另,報導稱,此一側面照也更好展示出「殲-50」的比例和外形,它的菱形前機身及靠駕駛艙上方明顯的折線(chine line)清晰可見,機鼻下方或部有突起物光電/紅外線搜索與追蹤系統(IRST)的探測裝置,共軍「殲-20」和美國「F-35」隱形戰鬥機都有類似的追蹤系統。
「殲-50」機腹的淺溝外形設計,客觀上也為安裝著艦鉤提供額外空間,「因此有猜測認為,『殲-50』或會發展為艦載六代機。」
此外,「戰區」網站也發現,從後下方另個角度拍攝的照片中,顯示「殲-50」採用類似美國「F-22」那樣的二元推力適量尾噴口。這種設計在低可觀測性、飛行性能和機動性取得平衡,不過會付出額外的重量代價。「中國在推力向量引擎方面已有成熟技術,先前在珠海航展現場就展示過一款相關發動機(引擎)模型。」
值得留意的是,近期,共軍「殲-36」也在加快試飛進度。最新傳出的試飛影片顯示,「殲-36」在空中以極小半徑轉彎飛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