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消費者搶買福袋 想薅羊毛反成冤大頭
前言:中國經濟疲弱,消費者荷包愈來愈薄,薅羊毛已然成為全民運動,但在撿便宜的當下,民眾可能也成為被「薅」的對象。買來的福袋成為商家清庫存的管道、為了禮品紅包卻被銀行默默開通帳戶…「獵人」與「獵物」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本以為能薅商家羊毛,沒想到反而成為對方銷貨的冤大頭,花錢幫對方銷庫存。」看著自己福袋裡開出的衣服,蔣敏一臉無奈,「沒一樣是自己喜歡的且不說,其中幾款做工還很劣質,根本穿不出門。」最後她只能自己認賠,把所有衣服統統以低價上架二手平台。
新京報報導,每年歲末年終,都會有賣家推出所謂的「福袋」,商家在不透明紙袋中隨機放入商品,顧客付錢後才能打開查看,因為無法預知的神祕感以及低於日常價的誘惑,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購買。
然而,福袋原本是商家回饋消費者,維繫客戶及拉動業績的商業行為,如今卻愈來愈變味,不僅成了部分商家清理滯銷品庫存的手段,在「不退不換」的霸王條款下,更有不少消費者被「割韭菜」。
在品牌行銷公司工作多年的苗凌解釋,「百貨公司利用福袋吸引消費者的做法並非新鮮事,歸根到底是利用了顧客希望用低價買到好東西的『賭博』心態。」但買家永遠沒有賣家精明,很可能最後只換回一堆沒用的東西。
★商家來電 99元盲選衛衣
蔣敏表示,一周前她接到曾經買過衣服的商家來電。對方表示,為了慶祝新年到來,店鋪推出了「福袋活動」,只需99元(人民幣,下同,約13.5美元)就能買到一件原本價格為200元的衛衣(長袖版T恤),同時店鋪還有「299元一件羽絨服」、「359元一件衛衣、一件棉服」等不同檔次的福袋,但福袋是盲選的,無法挑選具體款式,一旦下單就無法退換貨。
心動了的蔣敏在打開購買的福袋後後悔不已,找到商家尋求換貨,但對方只回她「請尊重遊戲規則」,再無下文。蔣敏說:「原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但細想後感覺是店家銷售套路。」
以「福袋」為關鍵字在電商平台搜尋,會發現商家推出的福袋囊括服飾、零食、美妝等商品,價格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但通常都會特意註明「不支持退換貨」、「不接受指定款式」。
同樣在福袋踩雷的張可表示,自己在一家直播間下單過一款價格為100多元的漢服福袋,其中包含一款原價約300多元的明製漢服。到貨後卻發現原本應是一套的衣服卻只有上衣,沒有裙子。當她向店家回饋後,對方表示並未明確告知是完整的漢服。無奈之下,張可只能另外花錢購買合適的裙子,「感覺就是個博彩遊戲,能不能從中開出好貨純看運氣。」
社群平台上可看到許多消費者對福袋的吐槽,不少人直言,「買福袋就是幫商家銷貨」、「千萬不要去買福袋,永遠開不出好東西」。但對商家來說,福袋這種銷售模式卻是營運上的解套。
★為清庫存 廠商玩法變味
但福袋的流行,也讓廠商玩法變味。經營鞋廠的胡旭表示,自從一個月前推出福袋活動後,「差不多賣了上百個福袋,單價基本上在150元上下。扣除成本雖然沒賺什麼錢,但總算看到清庫存的希望了。」
報導指出,胡旭的工廠在設計球鞋時雖曾推出過數款爆品,但也曾因錯判流行風向而出現款式滯銷。每每經過庫房看到堆積在貨架上的球鞋,都讓他頭痛不已。年底福袋的流行,似乎讓他找到了最適合的銷售路徑。很快,公司在網店掛出相關活動,產品則套上不透明的塑膠紙,熱賣品和滯銷品按照3:7的比例進行搭配,再以福袋的方式進行銷售。
「如果完全都是老款式以及滯銷品,很容易被消費者發現,並可能引發不良反饋。」胡旭毫不諱言地表示,「但如果其中包含熱銷品的話,消費者只會抱怨運氣不佳。」
在廣東經營美妝公司的劉丹說,自己多年前就曾嘗試以福袋方式增加客戶黏著度,當時放的東西大多都是當季熱門款式,價值也遠大於銷售價格,「基本只集中在老顧客群體中銷售,就是希望能鞏固彼此間關係。」但近年來,劉丹發現,「福袋市場愈來愈混亂了。不少同行看似『物品隨機』,其實內心很清楚,其中基本上都是過季品或滯銷品,甚至不乏瑕疵品。」
劉丹表示,畢竟如果直接銷售類似商品,即使降價也無人問津。包裝成福袋的話,總是有人出於「撿漏」的心態下單。事實上,消費者很難在福袋裡買到心儀的商品,「畢竟福袋就是廠商在整理包裝,怎麼可能不清楚裡面到底放了些啥?」
★頻頻踩坑 買家被割韭菜
事實上,福袋並非只有個體商家出售,不少知名品牌也以此攬客。包括百事、Zippo(之寶)打火機在內的多個品牌都推出了類似福袋。以Zippo打火機福袋為例,價格則依福袋所含內容從145元到409元不等,其中409元的福袋銷售頁顯示其中包含一隻正品打火機和若干其他產品。
苗凌解釋,「福袋本質是連結商家和消費者,進而帶來新的銷售成長。當下市場正逐漸變味,部分商家利用年輕人追求刺激、賭博的心態將其變為『收割利器』。」
報導稱,更讓消費者無奈的是,頻頻踩坑福袋,「無法退換貨」的規定往往讓買家吃啞巴虧、被「割韭菜」。 「收到貨後愈想愈覺得被坑了,畢竟買到啥東西都是由店家安排,但和商家反覆交流,對方一句『遊戲規則』,就將自己所有話語徹底堵死。」蔣敏說。
多位曾購買過福袋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曾在福袋中開出過心儀的商品,但更多時候則是些自己根本不需要或日常不會購買的東西,「以前買福袋總幻想著能開到好貨。現在偶爾也會下單,就希望商品不太離譜就行。」
實際上,福袋能幫助品牌及商家緩解一定庫存壓力,但也是一把雙面刃。苗凌表示,消費者衝動購買福袋後因為反差太大,會導致對商家信任度下降,進而造成品牌形象及自身商業信譽受損等情況出現,商家應該保障買家知情權。
●用戶為搶紅包 卻被銀行默默開通養老金帳戶
除了買福袋被「割韭菜」,也有不少消費者為了禮品紅包卻被銀行默默開通帳戶。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去年12月15日上路,每人每年可存入不超過1.2萬元用於投資金融產品,作為基本養老金的補充。明明是可依個人意願參加的政策,卻有民眾直到收到短信那一刻,才發現自己的帳戶竟然「被開戶」了。
新京報報導,個人養老金制度上路後,各大銀行展開市場爭奪戰,進而衍生亂象。有不少用戶都反映自己的養老金帳戶在銀行未告知的情況下「被開戶」,且開通後難以在線上註銷。一名高先生在12月15日當天收到銀行短信,稱他的個人養老金已開戶,他只好特地跑一趟到銀行櫃檯銷戶。
除此之外,還有人的帳戶在千里之外被開通。
山東馬先生不但「被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開戶網點還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一家中國銀行支行。「我公司在山東,銀行卡開戶在山東,麼在江蘇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
後來馬先生才想起,2024年1月9日,他在中國銀行東海支行營業部領紀念幣排隊期間,有銀行工作人員操作他的手機登錄中國銀行App進行過認證。「當天11時許,我在排隊領紀念幣,排隊人很多,期間有位銀行工作人員問我有沒有中國銀行App,說幫她掃個碼,完成一下任務。」
馬先生表示,當時他把手機給了這位工作人員,但該工作人員並未告知是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且其個人養老金開戶網點在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也不是中國銀行東海支行營業部。
馬先生更透露,他原本在中國銀行有三張銀行卡,在收到開戶短信後才發現自己名下多了一張開戶網點為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的銀行卡,而馬先生的個人養老金帳戶綁定的正是這張卡。
報導指出,河南余先生也有類似遭遇,而他「被開戶」網點竟位於距離河南省1000多公里外的廣東佛山。經過聯繫銀行方後才知道,余先生是在京東上主動預約開戶的。京東金融客服稱,「消費者在京東商城購物時,系統會自動識別到商品可用個人養老金開戶活動優惠券,並進行活動推送。」而通過京東商場即可進入個人養老金帳戶開通介面,余先生可能就是因此不小心預約了個人養老金開戶。
除了購物平台優惠券的誘惑,不少銀行針對個人養老金開戶獎勵紅包或立減金,例如工商銀行開戶繳存最高可領超過800元立減金,招商銀行App則顯示首次開通帳戶可抽最高288元紅包。有些用戶為了「薅羊毛」,可能因此就點進鏈接開通了帳戶。
然而個人養老金帳戶易開通,註銷難。余先生的個人養老金開通後,獲得58元京東商城購物券和1元的養老金紅包,而這一元紅包就成了註銷帳戶的阻礙。
報導稱,根據「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內有餘額的無法直接註銷,但支持在不同銀行間轉移。興業銀行客服表示,未存款的個人養老金帳戶可在App自行註銷,存款五天之內,可支取出來再進行銷戶。若存款超過五天,則無法銷戶,只能將帳戶轉至其他銀行。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表示,在營銷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規範行為,本質上是源自於銀行對客戶資源的爭奪。商業銀行普遍較重視個人養老金帳戶開戶工作,紛紛透過送現金、送禮品等方式吸引消費者開戶,招徠的卻是一些薅羊毛的投資者。但這些投資者本身對個人養老金帳戶投資需求並不高,反而引發爭議。
他進一步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時間不久,國內投資者對此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下一步,個人養老金制度應進一步優化調整,財政稅務部門、金融管理部門應在稅收優惠、產品準入等方面採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