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陳黎赴上海讀詩 分享與AI共同創作:要在此生去回應它

詩人陳黎赴上海參加詩歌節活動,他認為台灣詩歌語感仍能讓大陸讀者產生「觸電」般的感受。近一年來,他更積極投入與生成式AI的對話甚至共同創作,回應這個他眼中「最具顛覆性工具」的時代議題。
由台資旅店「光時旅行」舉辦的2025上海春天詩歌節19、20日登場,台灣詩人陳黎與邱上林參加,中國詩人則有陳東東與胡桑等多名青年詩人參與。除了詩歌朗誦,也將舉行以「AI與愛」為主題的詩會。
陳黎告訴中央社記者,自己從一年前開始接觸生成式AI(人工智慧),DeepSeek爆紅後,他更是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與AI相處、餵養AI等。他說,「AI很驚人,是顛覆性的東西,所以我要在此生去回應它」,但他也發現,AI的很多回答是「幻覺」,譬如會找出很多號稱陳黎寫的詩句,但其實不是。
如何善用AI,成為陳黎重要的「功課」。目前在他的網站上,已累積多篇用ChatGPT和DeepSeek寫出的詩作解析。他認為,AI寫得現代詩還不行,但幾乎可取代詩評。
這次上海春天詩歌節中,陳黎也將發表幾首有AI參與的詩作。譬如,他會讓不同的AI軟體根據同樣指令寫出不同版本的內容,其中會有令他產生靈感、但自己寫不出的句子,由他挑出後,再繼續延伸創作;甚至會讓AI根據其舊詩作創作出絕句版,再加以調整。
陳黎翻譯的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詩集,10年前在中國大陸曾造成風潮,甚至活絡了整體的詩歌出版。有別於中國公共環境中常見的宏大語言,擅長「以輕舉重」、由生活小事出發的辛波絲卡吸引了不少讀者。
他說,儘管中國的出版界近年也面臨萎縮,新書首刷印量明顯減少,但在詩歌方面,中國也興起了很多詩人和作品,對於引介台灣詩歌的需求變少。
他說,兩岸的中文詩歌語感不同,大家對不同的翻譯版本也有不同意見,這很正常。近來他觀察到很多大陸詩歌寫得很長,似乎有些失去了詩以簡馭繁的特色。不過,詩的表現類型多元,最重要的還是其核心以及文字的質地。
已70歲的陳黎說,自己年紀漸長,但熱情還在。16、17日,在蘇州的上海三聯書店及上海同濟大學都有陳黎主講的詩歌活動,讀者參與比預期熱烈。他刻意安排讓讀者讀詩,「一讀就知道他們有沒有感覺」,有讀者朗讀時明顯「觸電」了,甚至有從未讀過新詩的退休人士說,讀詩的感覺真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