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場「人形機器人」半馬 陸企CEO:中美在同一起跑線

中美科技戰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成為下個角逐焦點。北京亦莊19日上午,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近20隻機器人隊伍與1萬2000名人類跑者同場競技。奪下機器人組冠軍的天工機器人CEO熊友軍賽後受訪稱,大陸機器人產業位居全球第一梯隊,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中美也處在同一個起跑線,未來將逐步讓機器人走進人類的生活。
在上周因大風延期後,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19日上午鳴槍開跑,採取「人機共跑」模式,有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企業、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共約20支隊伍參賽。在大陸力推智慧機器人應用落地,並於今年央視春晚採用機器人跳舞表演後備受重視。
上午十時許,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製的天工Ultra最先衝線完賽,奪得冠軍,用時約2小時40分鐘。該款機器人身高180公分、體重55公斤,最高配速可達每小時12公里,在開賽後一直處於領先。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是在大陸官方推動該領域國家標準的背景下,於2023年11月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由優必選、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企業聯合組建,是大陸機器人「國家隊」重要成員,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技術開發應用,即將AI融入機器人,賦予它們像人一樣的感知、學習、交互能力。
對於此次賽事,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天工機器人CEO熊友軍賽後受訪稱,這對機器人下一步走進工廠、走進人們的生活服務場景有里程碑的意義。他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更新機器人的運動控制能力、上半身操作能力,以及電池續航,讓機器人真正走入生活,幫助解決日常問題,代替危險工作等。
但他也坦言,因為下雨,場地濕滑和水坑等,機器人參賽者面臨不小挑戰,能順利跑完全程,代表機器人擁很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檢驗技術成熟度。
至於中美是否有落差,熊友軍認為,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各國均剛起步,中美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大陸整體機器人產業,包括更新迭代的速度、應用場景、數據量,也已位居全球第一梯隊,對相關產業發展充滿信心。他並指,在大陸基本每100天左右,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技術迭代,比過往快得多了。
北京市經信局智能裝備處副處長梁洪郡說,設計比賽的初衷,是為檢驗在非實驗室條件下機器人能否完成高強度的動作,因為跑步時涉及的運動控制、步態,和本體的結構設計、強度等都是不小挑戰。
然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至少有約三組團隊的人型機器人倒在起跑線附近,無法順利完賽,原因包括跌倒、衝撞到護欄等,也有些機器人需要靠人類陪跑員指引調整行進方向,或在中途罷工轉乘接駁車。
不過,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仍吸引不少目光,除北京市政府邀請多家中外記者採訪,周邊民眾和跑者也對「機器人參賽者」很感興趣,爭相拍照留念。有跑者表示,雖然人類和機器人沒有在同一個跑道,只能隔著柵欄相望,但和機器人一起跑馬拉松仍然很新鮮;有跑者稱,近期北京有不少馬拉松,他就是因為有機器人才特意報名,滿足好奇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