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不被看好 紐時:最糟情況貿易中斷

美國與中國經貿官員於瑞士會談,儘管關稅戰降溫符合美中共同利益,但分析師普遍不看好這次會談能達成實質成果。專家指出,最好的情況是雙方同時下調關稅至20%,最糟情況是美中貿易仍因高關稅形同中斷。
紐約時報報導,許多分析師預期,這次討論將聚焦確定雙方要求及如何推進談判,對大幅降低關稅的期望不高。國際貨幣基金前中國事務部門主管普拉薩德表示,雙方在緩和貿易衝突方面都有強烈的經濟與金融利益,但持久緩和局勢難以實現,不過雙方高層啟動談判本身就是重大進展,有望避免在貿易或其他經濟關係領域再陷對抗。
日經亞洲報導,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孫韻對這次會談能否產生任何實質成果表示懷疑。孫韻表示,最好的情況是雙方同時同意對關稅降溫,即使只是小幅下調也能釋出正面訊號,「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其他專家認為美中可採取其他具體舉措為未來談判鋪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一個選項是將關稅降回約20%,這是川普4月初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百分之卅四對等關稅引發相互報復之前的稅率,「如果能回到那個階段,將是邁向更具建設性談判的一大進展」。
另種可能是美中貿易仍因高關稅形同中斷,恐將造成經濟痛苦且破壞穩定,長期依賴中國廉價商品的美國消費者可能很快面臨商店缺貨、價格大漲情況。
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在會前提出中國商品關稅可能降至80%,較目前145%大幅減少,但這麼高的關稅仍會切斷兩國間大部分貿易。
「這輪磋商可能是『互探底線』的交流,進展順利才有望為下一階段制定議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郝福滿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表示,北京意識到達成協議總比沒有協議好,因而採取更務實立場認為現在是時候開始談判了,而美方同樣面臨內部壓力,因關稅帶來供應鏈中斷與成本上升,美國經濟出現三年來首次萎縮,長期依賴中國製造的產業鏈也受嚴重衝擊。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美方前貿易談判代表奧爾森預估,這次談判若有成果也可能是升級版的第一階段協議,即在既有架構上擴大納入美方要求中方打擊芬太尼出口、北京與莫斯科間的戰略關係等。但鑒於困擾美中貿易關係的結構性摩擦短期內不可能化解,這次會談最終可能發布一分措辭平淡聲明,例如提及「進行了坦率對話」並表示願意繼續溝通。他說,雙方都不希望被看作退讓的一方,現在展開談判是因為雙方都判斷此時推進對話不會被解讀為向對方屈服。
路透報導,瑞銀美洲新興市場首席投資官切爾旺科形容此次會談是所有談判之母,但投資策略分析師也務實認識到這場會談進展可能有限。智慧樹資產管理Modern Alpha主管任麗倩說,中美可能都希望、甚至需要達成協議,但雙方在初期階段似乎缺乏迅速達成協議的動力。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