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融監管戰略轉向 民眾單筆存取20萬需全面盡職調查

大陸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規則近期或迎重大調整,大陸民眾單筆存取超人民幣5萬(約新台幣20.8萬元)或無需再登記但需做盡調。分析認為意味大陸監管單位從「機械式登記」向「風險為本」的「精細化管理」的戰略性轉向。
中國人民銀行、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陸證監會聯合近期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於4日起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截止日期為9月3日。
新規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監管規則中關於個人辦理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需了解並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不過,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現金匯款、實物貴金屬買賣等等一次性交易金額業務超過人民幣5萬元,仍需開展盡職調查,並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戶有效身分證件或者其他身分證明文件的影印本。
《徵求意見稿》為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反洗錢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制定的,核心目標是預防洗錢和恐怖融資,維護國家安全與金融秩序。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反洗錢監管轉向風險為本,具體而言體現兩大方向:一是低風險情形簡化調查,這體現在取消人民幣5萬元以上資金來源及用途的登記要求;二是高風險情形強化調查,被識別為高風險的客戶、業務關係或交易,則要求金融機構採取更嚴格、更深入的盡職調查措施。
中國經營報報導,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表示,這次《管理辦法》總體來看更具系統性和穿透性,不僅適用範圍擴展,還關注整個服務周期場景,強調對客戶身分和交易的持續追蹤。
也有觀點認為,大陸官方推出新規也有外部考量,大陸官方將在2026年迎來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的第五輪互評估,其中反洗錢預防成為評估重點之一,這次評估直接關係到中國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聲譽與地位。
2022年1月,三部門曾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時,「應當識別並核實客戶身分,瞭解並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但當時公眾意見分歧,部分聲音認為此舉增加了業務辦理的繁瑣性,甚至擔憂可能侵犯個人隱私;而支持者則認為這是打擊洗錢犯罪、維護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