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才剛交往…23歲妹遭27歲男友當街暴打、拉髮拖行 趴地狂求饒

林岱樺被挖祖墳式攻擊 綠憂脫黨危機...南台2都恐變天

又有颱風?熱帶擾動92W最快今生成颱風 預估路徑曝

大陸經濟動能減弱引憂 英國金融時報:房市及外貿壓力拖累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國內及貿易壓力影響,中國官方15日公布的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等指標,不是增幅創今年新低就是持續下滑。(聯合報系資料照)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國內及貿易壓力影響,中國官方15日公布的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等指標,不是增幅創今年新低就是持續下滑。(聯合報系資料照)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國內及貿易壓力影響,中國官方15日公布的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等指標,不是增幅創今年新低就是持續下滑,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7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售價。一、二、三線城市新房平均分別較6月下滑0.2%至0.4%。若與去年同期相較,一線城市新房售價則下跌1.1%,是2023年12月以來連續20個月下跌。報導直指,這削弱了人們對中國房市快速反彈的期望。

報導並形容,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4年放緩之際,上述「令人沮喪」的數據,加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的美中關稅戰影響,一同拖累了中國經濟。

除了房市,中國7月份消費和工業增加值表現也不理想。中國國家統計局同一天公布的數據顯示,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年增3.7%,較6月大減1.1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也僅年增5.7%,也較6月大減1.1個百分點,更創下今年來新低。

在上述情況下,由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正努力因應通貨緊縮,以及工業產能過剩日益擴大的威脅。而官方稍早公布的數據則指出,中國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去年同期持平,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卻較去年同期大減3.6%。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中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張裕涵(Yuhan Zhang,譯音)對此表示,中國消費態勢進入年中正在減弱,這是長假過後需求放緩、收入成長放緩和消費者信心低迷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房市疲軟是中國通縮壓力的罪魁禍首,至於官方近來提倡的「反內捲」,可能無法單獨成功地提振經濟。

報導指出,房市是中國經濟活動和家庭財富的重要來源,但事實證明,中國當局為恢復房市信心所作出的諸如降低貸款利率、將閒置房屋闢為保障性住房、取消限購的措施等努力,並未奏效,多項房市相關指標都出現明顯下滑。

相形之下,張裕涵直指,儘管上述指標普遍放緩,但一些製造業領域仍在快速擴張,尤其是汽車、鐵路、造船、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產業更是如此,代表受政策支持的高科技和戰略性產業,也就是中國決策者口中的「優質生產力」相關行業,仍在吸引大量資本。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專家黃子春認為,展望未來,中國今年剩餘時間內經濟復甦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中國商品直接輸美及轉口輸美都面臨高關稅,中國的出口成長可能仍將面臨壓力。

規模 壓力 售價

延伸閱讀

滿足虛榮心?川普想從雙普會得到什麼 英媒:和面子有關

澤倫斯基立場轉趨軟?英媒:烏克蘭可能同意放棄部分領土

北韓狂推多胎新聞催生!五胞胎名字藏玄機 三胎家庭送新房、縮工時

吳志中接受英媒專訪 示警中國正為侵台做準備

相關新聞

歐盟在美俄利益交換夾縫中求生存 陸反而成獲利者?

大陸商務部8月13日宣布對歐盟兩家金融機構制裁,這是中方對歐盟先前制裁中資銀行的反制。即將淪為美俄「菜單」的歐盟,已讓中國對其毫無期待,中國或將跟進美俄瓜分歐盟的利益。

華為大突破 麒麟晶片回歸 建構產業鏈邁出關鍵一步

華為最新旗艦手機Pura 80系列近日進行系統重大更新,不少網友發現在更新版本後,「關於手機」頁面開始顯示處理器型號。以...

陸全球追稅 富人資產挪移 轉至美國平台分散風險

為了充實國庫以應付經濟壓力,中國大陸當局已加強要求投資人要為其全球投資的收益納稅,迫使富人重新思考其資產配置及稅務策略,...

寒武紀攻AI 私募逾百億

在大陸AI晶片公司相繼啟動上市之際,有「中國輝達」之稱的寒武紀亦迎來階段性進展,其近人民幣40億元(約新台幣167億元)...

從投行看大陸/台資銀行接受大陸擔保品的風險分析

合法性、變現能力及跨境執行風險,是在台灣的銀行在接受大陸擔保品前必須先分析的重點。

香港前7月房車銷售 比亞迪居冠

大陸汽車產業媒體「易車」日前發布2025年7月及1-7月香港私家車(台灣指房車)首次登記品牌及車型TOP20榜單,榜單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