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懶人包/好市多黑色購物週Day 4優惠!黑五3C家電特價 空氣清淨機折4500、65吋電視便宜6千

空歡喜!182線龍崎段9張區間超速被撤銷 二審法官1理由不認同仍要罰

許銘春駁演唱會「只演出10分鐘」 網轟玩文字遊戲:自己證實有唱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

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記者宋健生/攝影
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記者宋健生/攝影

近日媒體以過去十年全台住宅存量增幅超過住宅戶數增幅,且以高雄、台南尤甚,因而認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已「供過於求」。事實上,這項指標過度簡化;若欲討論房價走勢,除上述供需數據外,仍需考量多重因素。

過去十年有些都會區住宅出現超額供給或需求,但所有都會區房價皆上漲。以今年第1季和2014年的第1季,十年間的住宅供需及價格數據比較,就全國而言,供過於求0.9%,但房價上漲49.9%。其中,高雄市供過於求3.3%,但房價上漲70%。其餘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則供不應求,其幅度介於1%至5.4%間,而房價漲幅介於22.5%至77%間。這顯示,住宅超額供給和房價間並無確定關係。

一般非耐久財商品,若出現超額需求,則該商品價格會迅速向上調整,因而超額需求和價格間呈正相關,但房地產並不適用此種關係。以住宅戶數除以住宅存量代表住宅需求相對供給壓力的變數,再和信義房屋提供的2014年第1季至今年第1季11個年度的中古屋房價指數進行分析,發現桃園市的相關係數為0.92,其餘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的相關係數則介於-0.91至-0.05間。這種分歧是因一棟建築物從取得建築執照,至獲得使用執照至少需要二、三年。因此,目前的住宅存量資料是基於過去幾年前對目前供給的預期。由於預期和實際有落差,故住宅價格和超額需求間的關聯性亦無法確定。

從2019年迄今,全國各都會區房價快速成長。從2019年第1季到今年第3季,全國及各都會區中古屋房價平均每年漲幅如下:全國8.9%、台北市5.8%、新北市8.2%、桃園市11%、新竹縣市17.9%、台中市10.1%、台南市12.9%、高雄市9.8%。房價上漲來自共同因素及各別因素兩類。其中,共同因素包括新冠疫情期間,央行降息1碼至1.125%,與行政院補貼受困產業及所有家戶;疫情期間資通及航運業獲得暴利;2022年11月生成式AI崛起,導致他國對我國AI產業需求大增;以及去年8月財政部實施新青安貸款。至於不利的共同因素,則包括央行於2022年3月至今年6月間共升息3.5碼,以及行政院從2021年起陸續實施房地合一稅2.0、修正平均地權條例,與實施囤房稅2.0。近來國內房價大漲,顯示對房價有利因素的影響效果遠超過不利因素。

下列兩個各別因素,導致雙北之外都會區的房價漲幅顯著高於其他地區:首先,自2019年因應台商回流,政府實施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以及台積電近來的投資方案,廠商選址集中在雙北之外的都會區。其次,和其他都會區相比,雙北的土地成本占興建住宅總成本比例較高,因而房價也較高。不過,由於近來建材及人工成本上漲的金額,在各都會區間差異不大,因而雙北建商將這些成本反映到房價的增幅,會低於其他都會區。

近來國內高房價衍生出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兒育女的問題。不過,最近三個趨勢可能減緩,甚至逆轉房價上漲趨勢。首先,央行今年9月實施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緊縮房貸資金的程度史無前例,導致住宅成交量大減以及房價小跌。其次,全世界AI產業的發展可能將觸頂。近來許多專家以及歐洲央行,相繼指出AI資產恐泡沫化,而瑞銀及大摩最近也陸續調降台股明年展望;這是因近來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已達嚴重超買的200%,以及S&P 500目前37倍的本益比,遠超過其16倍的長期平均本益比。最後,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預期將實施高關稅以及驅逐非法移民,會不利美國經濟成長及增加通膨,因而不利台股及台灣的房價走勢。

社論

延伸閱讀

原民12強賽表現亮眼!議員批新北原民預算過低 促設基金

培養運動員成話題 議員籲新北增運動舞蹈獎金留人才

培育三級棒球 陳其邁:2025年增編1500萬元補助

救護橫跨3大人口密集區 民間慨贈桃消2輛新式救護車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德不配位,賴政府貪腐欺壓肆無忌憚

賴總統上任僅半年多,人事爭議卻光怪陸離。蔡政府留下八年沉痾,接任的賴政府則是「德不配位」,搶錢、卡位、欺壓善良的末代王朝...

聯合報黑白集/「菊系」的禁臠

要問民進黨哪個派系近來「肇事率」最高,監察院長陳菊的「菊系」若說第二,恐沒人敢稱第一。涉及綠能弊案的陳啓昱,拔擢霸凌者謝...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

近日媒體以過去十年全台住宅存量增幅超過住宅戶數增幅,且以高雄、台南尤甚,因而認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已「供過於求」。事實上,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