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內閣改組留任名單確定? 莊瑞雄脫口「這個人」確定留任

全球長壽國家排行榜出爐!百歲人瑞比例冠軍非日本 台灣排名揭曉

前總統夫人吳淑珍一度昏倒送醫 住院4天今早順利出院 

經濟日報社論/國安政策改弦更張 解經濟困局

台美關稅談判,疊加關稅和232晶片半導體可能的高稅率,都是無可承受之重,台灣談判團隊隱喻美國需索無度、予取予求。台美關係示意圖。(路透)
台美關稅談判,疊加關稅和232晶片半導體可能的高稅率,都是無可承受之重,台灣談判團隊隱喻美國需索無度、予取予求。台美關係示意圖。(路透)
台美關稅談判,疊加關稅和232晶片半導體可能的高稅率,都是無可承受之重,台灣談判團隊隱喻美國需索無度、予取予求;這不是一個對等談判,而是美國對台灣的霸凌。台灣有人認為,後川普時代,關稅會回復到新關稅之前的稅率,但這不可能,關稅收入是美國的既得利益,新政府不可能拋棄;共和黨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時,課徵中國關稅,後來民主黨拜登上任,率由舊章,針對中國大陸關鍵產業更加碼鎖緊。

台積電(2330)及40多家供應鏈廠商到美國設廠,帶去大量的人才、技術、研發、資金,還有川普要的製造業回流。現在台、美同步操作;五年後,人才、高端技術、市場、工廠、股東都在美國,加上免關稅低、公司稅。台積電極有可能變成美積電。

台積電及供應鏈廠家都屬尖端AI,整套投資美國。從經濟戰略上看,就是美國窮台計畫,在產業結構上,AI產業東移,金字塔頂端空乏,台灣產業留下破口。

台美關稅談判中的傳統產業,如汽車及零組件、機械、工具機、模具、塑化製品、農產品等,利潤原本就低,要面對美國同類商品零關稅進口,競爭加劇;到美國銷售,有疊加關稅的高牆阻蔽;到美國設廠,資金籌措又有困難,所以美國市場愈做愈小,困守台灣。政府雖有急救措施,但產品多角化及市場多元化,都不是一蹴可幾,對產業衝擊與前景相當不利。這些傳產年產值數百億美元,就業人口百萬人計,如果工廠歇業停擺,牽動大量的失業人口,對台灣經濟、社會、家庭會有很大的撞擊,政府現在不因勢利導,政策改弦更張,會釀成國安問題。

長期以來,台灣對中、美的貿易總額,分居第一、第二。但賴清德政府脫中入美的地緣政治策略,對中國大陸仇視到抗中保台,對美國舔親到百般迎合;台灣面臨的是中國大陸漸進地削減對台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優惠,美國則築起關稅高牆。

兩岸之間的ECFA,中國大陸對台灣有大優惠,從2010到2024年稅收減免累計超過100億美元。這兩年,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管制石化產品進口,ECFA早收清單減至每年銷售額百億美元,減稅優惠僅5億美元;受惠產業包括工具機、機械、汽車零組件、農產品。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中國大陸停止ECFA,甚至高築關稅壁壘,台灣的傳產夾在美中兩國高關稅中,眼見內銷市場有限,台灣又不是RCEP、CPTPP會員國,何去何從?

傳產如歇業停廠,加上尖端AI高科技大量移到美國,台灣產業掏空。中高階層消減、失業高、出口減、台幣升、內需不振、消費低迷,連帶的國內金融、服務業都會萎縮;這是嚴重的國安問題。

為今之計,唯有延續ECFA,並擴大優惠欄項,台灣傳產才能注入新的活水;前提必須是兩岸關係恢復相互往來;兩岸關係要正常交往,台灣的國安政策就必須改弦更張。

賴清德執政以來,兩岸文教、觀光旅遊、參訪全面中止,後又祭出賴十七條,視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抗中保台是危險的經濟號誌,面對中國大陸可能中止ECFA,對台灣傳產會造成嚴重影響,台灣要戒慎恐懼,重心放在人民福祉上,不在兩岸問題言辭挑釁製造紛擾。這次關稅談判,美對台高關稅毫不讓步,看得出「脫中入美」毫無效益;台灣唯有「和中親美」才是正途。新加坡的經濟策略靈活敏銳,親美也親中,和中也和美,左右逢源財源廣進。

從經濟面看,政治上統或獨都顯偏執,不是好選項,我們只有不統不獨,以時間換取空間百般謀和才是正道,重點放在福國利民的經濟上。陳水扁政治才能高超,蔡英文國際視野遼闊,但他們都知道「台獨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相信以賴清德總統的政治智慧,也知道台獨建國是一條艱辛,走不通的路。唯有回歸不統不獨,才能創造台灣最大的經濟動能。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不准疑美!賴政府踩著關稅慘業表忠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步步進逼,台灣產業哀鴻遍野;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紐約的計畫又被川普羞辱性否決;美國務院前資深顧問惠頓...

聯合報黑白集/郭智輝「快樂而同餐」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爆料,台美公布關稅當天,經濟部長郭智輝竟出席「當我們快樂在一起」福容宴,網友戲稱,這是郭智輝版「快樂而同...

經濟日報社論/國安政策改弦更張 解經濟困局

台美關稅談判,疊加關稅和232晶片半導體可能的高稅率,都是無可承受之重,台灣談判團隊隱喻美國需索無度、予取予求;這不是一個對等談判,而是美國對台灣的霸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