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師生比1 : 0.9的美麗未來
喜愛北海岸地質地景與昔日礦業山城所形塑出特殊海岸人文景觀之旅的人相對很多。周末有海岸單車族、重機族,山林有古道踏青族。而因昔時礦業開發與侯導的知名影片,更散發出獨特的不「偏」也不「遠」但卻遺世獨立之生活地景特色。
在十三層西側陰陽海上方坡地石階上有一層層的老礦村,有的破敗,有的似乎逐漸有年輕生命力駐進。而最特別的是拾階而上有一座迷你小小學,它居高臨下俯瞰整個水湳灣,一年四季氣象萬千。這座小小學在五○年代礦業興盛期曾有千位學童,而今只留存十二位,但教職員有十三位。
與此全台最高師生比1:0.9迷你小小學之相遇,緣於參與由顏名宏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校園美感」計畫,在其號召下,我們展開了不一樣的「美感教育」實踐。
這些孩童均是礦工家庭之後代,但也多是隔代教養。有心的校長每天自中和開車前來從未懈怠,在她的號召下,許多今日在首都圈覺得不可思議的細節均會發生—如無力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伴課後輔導學習…等。在校長號召下,有計程車司機校友主動接送學童,土木營造職人校友主動貢獻人力物力美化校園,有周邊藝術家捐贈樂器義務指導孩童舞蹈與音樂,包括昔日優人神鼓執行長。
十二位學童混齡上課相互學習,也因此我們不直接介入校園硬體改造,而係觀察他們的生活、學習脈動等特色。
過程中發現竟有位內科高端生技業之執行長,在疫情期間把她的孫女自台北遷來,而自此愛上此轉學定居。他們天天開心上學,看海、觀星、聞海味、撿石頭、跳石階…。校園很小,但整座水湳山城、茶壺山、海岸…都是他們的天地。
我們為他們把原來封閉的升旗台圍牆打掉了(引入可穿透的海景),打開他們看大海大山的眼界。風雨不是問題,甚而看著他們拿著傘穿著雨衣在風雨中婆娑起舞,毫無彩排,毫不做作。多功能的圖書室設計及藏書亦由從事室內裝修的校友所捐。在此我們見證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的大格局人格孵育環境。
校長與老師們都很辛苦,其偏鄉小山城之限制與自然天災威脅無所不在,家長與社區與學校幾乎融為一體,他們學會如何導覽家鄉之美,何時有海風?何時有舞蝶?
和瀨戶內海的小學振興保存相較,這裡完全不輸,且更有一種說不出的韌性。或許當要升中學時,他們不得不離開,惟相信這樣的環境養成,真比所謂「貴族學校」更珍稀,更獨特。因為在大自然艱困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他們早已耳濡目染吸取了無價的天地精華與生命韌性。
全台一○○八間迷你小小學將面臨廢校,可有公私合作契機,轉型為戶外環境教育基地,賦予時代新使命?(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