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災害發生 都能視為防災失靈
昨天的大地震,雖然震央在嘉義大埔,主要災情卻在台南;這類似九年前美濃大地震,震央在高雄、重災區在台南永康。依媒體報導顯示,此次地震重災區在台南楠西,已知多棟民房倒塌,同時造成多位民眾受傷;甚至遠在五十公里外的台南市區也「很有感」。雖然主震搖晃的時間不長,但如果加上餘震,則出現更多後續災情。而且隨著災情資訊更新,得以知道更多的災損;例如嘉義與台南偏遠山區傳出落石與塌方,造成道路中斷。由於後續仍有餘震,政府與民眾仍應保持高度警覺:
第一,地震後立即伴隨的災害:書架(櫃)倒塌、家具、重物掉落致災;因瓦斯管線破損或未關,電器接頭與線路損壞,致火災發生。例如六十一年前的白河大地震,造成嘉義市區大火(當時木造房子多)。而去年花蓮大地震,也導致東華大學實驗室大火,財損至少五億。這次地震楠西區災情,也發生建築物倒塌,許多災民受到驚嚇而失眠,防災意識仍不能鬆懈。
第二,慎防後續災害:有些災害未立即發現,卻可能在後續幾天、數月或一兩年內發生。例如去年四○三花蓮大地震後幾小時,有女老師進入危樓救貓卻因餘震罹難。再如九二一大地震兩年後,桃芝颱風爆發嚴重土石流,造成一百多人喪生。重點在於大地震後可能造成土質不穩或鬆軟,仍可能使土石持續滑落,甚至因雨造成土石流。例如去年花蓮大地震的落石或塌方,就持續好幾個月的時間,延宕台北花蓮間鐵公路交通復原的進度。
以目前的科技,地震能預知的時間相當有限,科學研究仍有努力空間。不過,針對過去(或這些災害)進行資料蒐集或研究,可以作為未來防災重要的政策參考。例如,因預知可能發生二次災害,政府與民眾均應提高警覺,並強化(二次災害的)防災作為。包括針對危樓(立即)管制,或進行必要的補強或修復。同時,為避免重物、櫃子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平時就應想辦法將其加強固定。
透過每次災害發生與救助過程,都可以發現防救災作為的不足,也能作為精進防救災政策的重要基礎;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可視為防災的失靈。應藉由這次的經驗加強防災措施,才能強化應變能力,減少傷亡或災害的損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